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历史栏目 > 同舟时评

文明中国色彩斑斓

发布时间:2008-12-25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改革开放30年,种种纪念文章、活动不断。不久前,一家媒体在评选30年有影响、有意义的图书时,将“文革”结束后出版的第一本菜谱和第一本服装剪裁书列入其中。不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此或许会大惑不解:这种书还能入选?有值得纪念的历史意义吗?

    我认为这两本书确实值得入选,因为这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对日常生活的严格管制即将结束,日常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的时代就要来临。改革开放在经济、社会层面的巨大变化与成就有目共睹,而且在纪念其伟大意义时,人们往往从政治、经济等层面作宏大叙事,而对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则注意不够。其实,与芸芸众生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大的就是每天每日的过日子。普通百姓永远是社会的绝大多数,他们的寻常日子过得是好是坏、是松是紧、是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还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是判断时代意义的重要标准。

    日常生活本应丰富多彩,但在“文革”十年中,讲吃讲穿要受到批判,服装样式、颜色只有规定的几种,男女发型也只有几种,戏剧电影更是十年只有几出“样板戏”。突破这些规定者,往往受到严惩。

    新时代的气息,经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敏感地表现出来。突然之间,喇叭裤、牛仔裤、通俗唱法、古典音乐、迪斯科、烫发……开始出现、流行。没有经历过思想解放年代的人们很难想象,上面每个现象的出现都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

    为了反对这些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表现”的僵化指责,支持者不得不论证盛唐“飞天”壁画中就有喇叭裤,因此是我们民族的服装;牛仔裤最开始是劳动人民的服装;通俗唱法也可表现健康的内容和感情;重新演奏贝多芬作品需经最高层批准,播放时先要说这是“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生前非常喜欢的”;迪斯科源于黑人的音乐舞蹈;为满足女士烫发要求,有关部门十分聪明地规定只要单位开证明是文艺演出需要即可。僵化的思想对日常生活的严厉掌控,就这样在思想解放的大潮中一点点解除。

    或许,后人会对这些争论、这种论证方式感到可笑。然而,正是这种论证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合理性、合法性根据,今天普通百姓才可以按自己的爱好穿戴打扮,唱歌听戏,不必担心被扣帽子。寻常百姓色彩斑斓的日常生活不仅是人们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结果,更是当代中国文明进步的生动证明。(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温迪)

作者:雷颐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