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历史栏目 > 同舟时评

救助取代收容 他们为何还流浪

发布时间:2003-08-18
【字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于2003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前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在实施21年之后同时被废止,全国各地的收容遣送站将转变为救助站。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办法的出台,预示着“收容遣送”即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的时候,也标志着我国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强制收容遣送制度转化成为纯粹意义上的民政上的救助制度,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这对特殊人员的救助和管理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而随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立法缺失的弥补如何带来执法环境的改善?迅速起草和颁布的新条例,怎样承担起从“收容”到“救助”的重任?救助对象一定时期重复求助怎么办?受助人员不愿意离站而家属又不接回受助人员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是什么让受助者成了流浪者?他们的未来又如何?带着种种疑问,笔者走进了位于杭州西湖区西溪路870号的原杭州市收容遣送站,对新办法实施前后的“收容”情况进行了深入采访。

  一段历史的结束

  这是一段历史的结束,更是一个时代的开始。6月24日下午2时30分,继深圳、沈阳等城市之后,位于西湖区西溪路870号的杭州市收容遣送站摘下了“浙江省杭州市收容遣送站”这块挂了50多年的牌子。这个从1950年10月起一直从事收容遣送工作的机构,完成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收容遣送”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个崭新的名字:杭州市救助管理站。今后,在杭州市民政局的直接领导下,它将更多地履行“救助管理”的新职责。从遣送到救助,从昨天的摘牌到今天的挂牌,无不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关爱。

  说到两个不同的办法,现救助站站长戴旺生如是说:“国家1982年制定的收容遣送办法,有它良好的出发点,有特定的历史背景。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法制观念的普遍增强,收容遣送工作在近两年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更多的人道主义精神,新办法的出台是社会发展和法制不断健全的必然。”

  7月31日,笔者走进救助站,发现原杭州市收容遣送站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变化很大:除了本职工作以外,与被收容人员沟通情感,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寻找被收容者的家人,在遣返时与其家人探究原因等等。戴站长表示,从近些年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看,收容遣送工作确实需要变革,这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收容遣送工作的实际需要。新办法的出台说明人们对自身的安全和权利更加关心,对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要求更加迫切。国家改“收容遣送”为“救助管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对比新《办法》与“老规矩”,其中差别最大的是体现了对救助对象的人文关怀。“过去,他们住的是通铺,盖的是一床大被,现在每人一床被褥,睡的是高低床,以后还会住上独立的床铺;过去能吃上饭就可以,现在大米白面管够;过去收容后抓紧遣返,现在要做些思想工作……一句话,将来的救助站肯定会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正如杭州市民政局局长赵申行所说的那样,杭州市收容遣送站的变迁,可以说是全国收容遣送工作的一个缩影。这段历史将证明———“人间真爱,正撒向社会的最底层!”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收容救助站

  随着收容遣送制度取消,这些天来,全国各地的收容遣送站都陆续摘掉了牌子。面对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跨越,收容遣送站的原职工在实践中都有什么样的困惑呢?对他们而言,需要换的当然不仅仅是门口的一块牌子,更多是要清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收容色彩,改造成为流浪者提供服务的慈善机构。

  过去的围墙上都布满玻璃,现在改成了琉璃瓦;过去铁门的上方是尖刺,现在改成了平头。原来各楼层之间限制人员自由走动的铁栅栏被崭新的木门取代,每个房间的门锁也由从外面控制变成了从里面控制,墙面粉刷得亮亮的,地上铺了地砖,房顶上有电风扇,靠门的地方有电视机……走进改造后的前杭州市收容遣送站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戴站长说:“就是让被救助者最大限度地感觉在这儿就像在他们家一样。”

  为了保证救助站能在8月1日正式启动,目前救助站只能按照杭州市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改造。比如被救助者不用花钱,不用劳动,伙食标准将由过去的每人每天3元变为6元,过去最多时这里收容上千人,经过改造后,每房间的人数将由现在的20人改为10人,救助站的实际容量为420人。过几天,他们还要为每个房间挂上窗帘。为防止蚊虫叮咬,救助站还特地为被救助者的房间安上了纱窗。

  除此之外,戴站长还说,届时各管理科室的名称也要改变,比如“收容审查科”将被改为“接收询问科”;“管理教育科”将被改为“护理管理科”;“遣送安置科”将被改为“护送科”。管理模式也随之由过去的封闭强制型改为开放服务型。被救助者只要符合条件就会来去自由并不收任何费用。

  “改造救助站,目前他们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戴站长告诉笔者:“遣送站的牌子撤下后,站里工作人员的心理也正接受考验:不知道今后该怎样对待曾经是被管理者而今是服务对象的流浪人员?但现在最困难的是新救助站的经费问题,国务院的管理办法出台后,原杭州市收容遣送站用于硬件改造的经费已花费数万元,经费早已超出年度预算。”

  每个求助者免费吃住,每人一套洗漱用具,这还不是最花钱的。按照国务院新颁布的救助办法,对待求助人员要提供五种帮助:提供卫生合格的食品;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对在站内突发急症的及时送医院治疗;帮助他们和家属或单位联系;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或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这些都对救助站提出了新课题。笔者看到,几乎所有的求助人员都在救助要求上填写:要求回家。虽然国家颁布的新的救助办法中,仅要求救助站提供“乘车凭证”,但是,目前由一个地区的救助站提供单纯的文字凭证根本不可能让求助者乘车,乘车凭证只能是花钱买来的车票。

  如何面对出现的新问题

  当旧收容遣送办法废止,收容遣送站变成了救助站,给求助者有地方安顿的同时也给杭州派出所的民警们“减负”了。因为外来人员有了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警察。就直接到派出所来求助。但派出所里没有专门经费,对于这些不符合当时的遣送条件又衣食无着的外来人员,派出所民警只有从自己兜里掏钱救助,管吃管住管路费。现在,《救助管理办法》出台和救助站的设立解决了这一问题。

  尽管如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以后,如何防止社会治安恶化,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出台,新旧办法如何链接?这都是在破旧立新之际应该同时考虑的。

  作为一个福利性的好制度,好结果才是其根本目的。而要真正达到这个目的,防止“收容后遗症”的发作,还要有更多的附加制度(实施细则)来保障。

  自6月22日国务院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后,已有100多名生活无着人员找到杭州市救助站要求救助。工作人员按民政部公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方能得到救助”的规定,认真分析了这100多名被救助者,发现大多数人不符合城市流浪乞讨的救助人员身份。《实施细则》特别指出,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上述规定情形的,不属于救助对象。

  在7月30日召开的浙江省贯彻《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电视电话会议上,副省长陈加元指出,该助则助,不该助则免;临时救助,低标准救助。今后的救助站不应成为懒汉的收养站及罪犯的避难所;不应成为福利院或者是孤儿院,让救助人员回归家庭、回归主流社会才是最终目的。

  然而,在眼下的实际操作中,仍出现不少两难的局面。

  比如,收容遣送法规废止后,并不等于社会上就没有了“三无”人员,如何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

  杭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现在天气热了,流浪乞讨者反倒渐多。到了晚上,经常有人睡在街边的椅子上过夜。以前,街上出现流浪乞讨人员时,城管队员会配合公安工作,发现后便将这些人员送到当地的派出所,对这些人进行收容遣送。随着《办法》的出台,他们已经停止了这种做法,而只是对流浪乞讨者进行劝阻,告诉他们可以到救助站去。但在工作中,很多乞讨者不愿进救助站,因为在街上乞讨,他们还可以有收入,甚至还不低。

  据统计,浙江省登记在册的流浪人员共有898万人,其中,外来人员占了近六成。杭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刘南说,在杭州城内的外来乞讨人员高达数千人。

  笔者在杭州市延安路龙翔服饰城至武林广场这段不过数百米,杭城最繁华的路段上,发现竟然有近30个流浪乞讨者“奋战”在38℃高温一线,向过往的行人伸手讨要。这些流浪乞讨者中除部分是老弱伤残人员外,不少是具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

  据杭州市民政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国家原有关于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强制收容规定已经废止,杭州地方相关规章也自动失效,目前杭城对于街头乞丐的管理,基本上处在真空阶段。杭城市民的乐善好施,已经导致大量乞讨者向杭城集聚,甚至出现了强讨、强要、有组织的乞讨群体,这些乞讨者正在向繁华的闹市区和高档消费场所的门口集中。

  此外,《遣送办法》的废止,也给房屋出租等带来新的问题。“没有暂住证?没关系,反正你也不能收容我。”让有些外来人口“有恃无恐”,不再办理暂住证,房主也趁机自动取消“两证一牌”,这无疑会给当地的治安带来隐患。

  他们为什么还要流浪

  在新救助办法实施前夕,在这个修缮一新的杭州救助站的“新家里,当时住着近30名流浪者,其中流浪少年最大的才16岁,最小的只有11岁。

  长期的流浪生活,在这些孩子的身心都�
作者:徐昱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