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中学校进行的调查显示,平均辍学率超过40%,离国家3%的控制辍学率的标准相距甚远。初二成了学生流失相对集中的年级段。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农村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因为厌学而非贫困。(据6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农村初中生辍学率强烈反弹,情势令人堪忧。不可否认,的确有许多农村学生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校的学费杂费而被迫辍学的。但是,平均辍学率超过40%的现实,而且,辍学原因主要是因为孩子厌学,极大的说明了当前农村教育存在极大的困境。笔者以为,扼制农村学生辍学,首先就要从教育改革本身做起。
今年2月17日,笔者曾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教材“水土不服”应改》的文章,针对当前中小学教材离农村孩子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的现状,提出批评。笔者认为,以城市为中心的教材和教育理念与当前农村整体经济和文化背景极不匹配,教学内容未能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基础教育也与职业教育严重脱节。
实际上,教育属于生活,教育为了生活,而且教育要依靠并借助于生活。素质教育的对象,不应该只是城市里的青少年,农村孩子同样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当前我国的农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其社会文化和经济现状与城市有着相当大的距离。一位从事中学教材编写的教师所说:“让教材适合农村是重要的,让教育适合农村则更重要。”而以城市为中心的“大一统”的教材和教育理念与当前农村整体经济和文化背景极不匹配,这种离农村孩子现实生活太远的教材,显然无法实现教育内容与地方实际文化层次的对接,他们也就自然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而且,由于我国现在就是通过考试来进行人才选拔。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对农村孩子来说,就是为了“跳出农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民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跳出农门”。可是,由于教材本身的问题,再加上农村经济落后,办学条件较差,就使大量的农村孩子接受知识困难,无法顺利通过升学考试,实现挤进城市的梦想。而且,这些农村孩子毕业后留在乡村,往往是“既不想做农活,也做不了农活”,就算进城务工,城市也多是为他们提供简单的重体力活的岗位。显然,如果农村孩子的学习难以达到升学的目的,而所学知识也很难运用到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他们也就只能选择辍学。
特别是一些农村考生一旦成为“落榜者”,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甚至连找对象、娶媳妇都成问题;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背景下,那些考入大学的农村孩子,一旦无法就业,将面临更大的困境。这些种种现象,其实已经成为当前一些农村家庭和孩子的痛。正因为如此,许多农村家庭的家长也早早的就让自己的孩子选择辍学。
我想,在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们的教材内容和教育理念必需注重本土性、实用性、多元性,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社会、自然、文化环境的知识与能力。同时,只有通过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来吸引农村学生,通过读书实现改变命运。当然,我国在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也必须进行配套改革,来解决农民负担,大幅度降低农民投资教育的成本和风险,真正形成让农村孩子既想读书又读得起书的社会环境。也只有这样,更多的农村家庭和农村孩子才会主动的留在校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