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历史栏目 > 同舟时评

留住我们的根——从春节文化谈起

发布时间:2005-02-21
来源:《民主》
【字体:

    又一个春节就要到了。春节俗称“过年”,它是我们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世界上很少有一个民族有这么长的节日。但这些年却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它前后紧挨着两个舶来的“洋节”,前为圣诞节,后为情人节。在市场和媒体的炒作中,这两个“洋节”红红火火,传统的春节夹在中间倒显得有一点落寞。最要紧的是人们在长达七天的假日中,不知该怎么“过”。于是商家出了个主意叫做“黄金周”——到异地甚至到异国去旅游。出去转一圈似乎不错,但回来一琢磨,“年”就是玩吗?吃吗?为什么这么吃了玩了却觉得不是在过年?

    每年农历的腊月里,数千万在城市打工的民工潮水般回家过年,也许在当今最能鲜明地体现“年”的意义。回家,团聚,尽孝,亲情,合家欢乐,表现出对故土与根的深深的认同。此中蕴涵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和情感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能够传衍不断、合而不分,与其创造的优秀文化传统有深刻的关系。年,就是老百姓一年一度自我增加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的日子。

    从文化学和民俗学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情感和精神要由一系列特定的方式作为载体,这方式就是民俗。民俗不是政令、法律,而是经过一代代认同、传承下来的共同遵循的文化规范或仪式。在所有的民俗活动中,人都是主动参与其中的,无论是吃年夜饭,还是贴春联,人都是主角。春联的内容,祝福的话语,都由人来定。每个人都发自内心,自由地选择、表达与宣泄,以达到满足和愉悦的目的。

    节日与假日不同。假日是没有特定内涵的,只是法律赋予公民休息的权利。它像一个空口袋,随便装进去什么都行,但节日是有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的。然而,如今民俗的节日差不多都成了饮食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灯节吃元宵,原有的文化内涵无人理会,原有的丰富而优美的节日礼俗快要全部消失了。如果再没有粽子和月饼,人们是否会把这些传统的节日彻底忘掉呢?相反,圣诞节和情人节却被搞得有滋有味,西方过节的那一套应有尽有,五光十色。孩子们都认识圣诞老人,却不知屈原;都知道玫瑰代表什么,却不知水仙的意味。操纵这些节日的差不多都是商家,商家知道外来的文化畅销。所谓黄金周,实际上只是商家一个赚钱的大好时机而已。虽然我们不能否认黄金周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节日一旦完全归入市场运作,其精神文化内涵就要大打折扣,市场的标准是看它还有多大的消费价值,于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文化便被消解了。

    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典籍文化,另一方面就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广大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源头、根基。从精神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是大众愿望和审美的直接表现,是一种生活文化,是和生产生活融为一体的。同时,它又是集体性的文化,具有广阔的覆盖性,所以一个民族的特征最直接地由它的民间文化表现出来。民间文化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拥有无可估量的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遗憾的是,我们一直没有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民间文化,更没有从文化价值这个层面上认识民间文化。过年的尴尬,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它所依附的民间文化缺失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便是春节乃至各种传统节日都渐见空洞又无奈的深层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优势是此消彼长的,谁也不会是永远的赢家。但从文化上讲,自己的本土文化却是一张不变的王牌。近几年过年时铺天盖地的中国结和唐装就应验了这一点,这是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深深寄寓着人们情感的东西,这是大众心理的需求。这个东西在哪儿?在民间文化里!现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新认识本民族的民间文化,但我们民间文化的现状又是如此令人担忧。本来就是自生自灭的文化形态,时下正在迅速地瓦解、失散、消亡。原因之一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二是受到商品化的冲击,其中外来文化对我们的冲击是根本性的。外来文化以流行文化为主体和先锋,它具有异质文化的新鲜感和市场霸权。流行文化本来就是商品经济的一部分,它在西方世界被打造得成熟练达,在商品社会光芒四射。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文化,并成了相当一些人失去文化自信心的根由。如果我们还不清醒,不自觉并有力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载体,我们传统的、本土的、主体的精神和情感很可能会无所凭借,从而渐渐淡化,乃至于经裂纬断,落入空茫。

    照此下去,现在人们过节时的失落感,一定会出现在将来的一座座城市和大地山川之中。那时的人们物质上可能很富有,但一定在精神上又感到贫乏。而这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贫乏都是现代人留给他们的。

    所幸的是,文化建设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我们现在进入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最好时期。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已经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计划,这些都表明党和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了。我们更应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让中国的民间文化在人类的未来大放异彩。   




                         
作者:民进中央副主席 中国文联副主席 冯骥才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