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由于政府职能的设置不是更多地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在我国一些党政机关中,很多人整天忙于琐碎行政事务,而社会大众迫切需要服务的公共服务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
全国政协委员任玉岭3月9日在“两会”上说,当今全国吃财政饭的总人数已达4000多万人,还有500万人依赖于政府的权力实行自收自支。我们的民官比已经高达26比1,吃皇粮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攀升之快,令人堪忧。另外,政协委员姜笑琴也指出,我国行政成本高于世界25%。
两位委员的话经过媒体的传播后,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事实上,关于财政供养人员和行政成本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在近年的“两会”上,它常成为焦点之一。之所以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这一问题,我想是因为人们的权利意识有了提高后,对政府的服务有了期待。但从政府来说,虽然服务的水平和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进,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自身利益的影响,其作为管制者的角色并未有多大变化,传统公共行政的诸多弊端仍然存在。
对政府行政出现的这些问题,两位委员提出的治理思路是精兵简政。这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无论是基于过去的经验,还是从现在着手的机构改革来看,如果单纯地精兵简政,效果是有限的。改革以来,我们一共进行了5轮政府机构改革,除了最近的一次外,都走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每次精简了一批机构和人,但由于原来的职能并未变化,过不多久,又回到原来的样子。
比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去年对我国20多个省区的乡镇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乡镇,机构是减了,但人并未减少,开支也增加了。个中缘由,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向调查专家道出了实情:现在的地方政府是大包大揽,应该由市场来管的许多东西,政府都管了。人员没有减,职能没有变,当然政府财政支出只会多不会少。
所以,精兵简政之余,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或者更准确地说,先转变政府职能,才能保证精兵简政不会出现反复。
根据一些学者的统计,近年来,美国财政供养人员之比为1∶15,政府财政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超过一半。分析美国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就可发现,原来其支出主要用于为纳税人服务的公共安全、医疗保障、社会保险、教育项目、贫困救济等领域,政府雇员的“人头费”支出和日常管理费用支出比例却较低。
目前来看,由于政府职能的设置不是更多地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在我国一些党政机关中,很多人整天忙于琐碎行政事务,而社会大众迫切需要服务的公共服务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行政人员一多,人浮于事,也就使得某些政府权力在市场中开始变异,典型的像行政审批制度,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不仅直接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行政经费开支庞大,而且也制造了公职人员的寻租机会,增加了社会的交易成本。
政府过多地参与市场,尤其是直接成为市场主体,必然会与民争利。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超过10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人们追求生活内容的丰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的愿望更加迫切,对政府公共服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中国已经到了这一阶段,在逐步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府的时机和条件皆已具备。值得欣慰的是,温总理已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