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历史栏目 > 同舟时评

关于文理分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5-06-07
【字体: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开始了。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数千万高中生都曾面临这样的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对于许多高中学生来说,这真是一个比哈姆莱特的“是生存还是死亡”更难把握的命题。 

    文理分科是学习苏联教育制度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说,对于培养专业人才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若干年来的实施状况看,文理分科带来的问题已经暴露无遗。

  首先,文理分科,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由于理科的高难度,很多学生理科学不下去就去学文科,学习文科不是出于兴趣、热爱,而是无奈的选择。这样,学习文科的人本身就成为“二等公民”,选择文科本身就是一个失败者的象征。另一方面,理科难度进一步加大,又产生了更多的学习失败者。目前,中国教育发展最大的危险是人文精神的缺失,而“祸端”正是自高二开始的文理分科制度。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事件等问题的出现,正是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其后果非常严重。

  其次,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过早地文理分科,让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文学经典,从而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精神;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不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这样,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成为一句空话。太早地分科,可能让我们损失了一大批像苏步青、钱伟长一样文理兼容的大师。

  同时,文理分科,使应试教育变本加厉。由于文理分科后理科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造成了所有的理科学生都要学习许多他们一辈子根本派不上用场的东西。更令人不解的是,理科学生可以凭数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证书,换取一张大学的入门券,而文科学生再精彩,也没有保送的资格。许多文科方面有优异才能的学生,最后都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心爱,选择报考理科。

  有人认为,文理分科是提高我们国家自然科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其实,这样的想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没有文理分科,我们的自然科学发展会不会落后?会不会影响我们的科技竞争力?我认为完全不会。美国中小学理科知识比我们简单,可他们的自然科学反而比我们发展得快,产生了那么多的诺贝尔奖得主。可以通过让那些真正有理科才华的学生选修大学暑期课程、大学承认其学分等方法,让他们学得更好。

    1959年,英国人查尔斯·斯诺(C.P.Snow,1905-1980)在剑桥大学作了一个《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著名演讲:由于教育背景、知识背景、历史传统、哲学倾向和工作方式的诸多不同,两个文化群体即科学家群体和人文学者群体之间相互不理解、不交往。久而久之,或者大家老死不相往来,相安无事,或者相互瞧不起、相互攻击,导致“人文学者对科学的傲慢、科学家对人文的无知”的文化危机。

    斯诺的批评现在仍然没有过时。现在文理知识与人才的割裂,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知识的创新与发展。在教育制度上,也严重制约着学生的成长。 因此,我建议国家应该尽快组织专门的人员,研究取消文理分科的具体措施,加大高考改革的力度。同时,大幅降低中学数理知识的难度,加强文理融合,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快乐、更加全面,真正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朱永新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