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历史栏目 > 同舟时评

一个落难女孩的民间救助尴尬

发布时间:2005-06-23
来源:《晶报》
【字体:

  一个失去父母的15岁南宁女孩,从博罗流浪到深圳,遇到好心的义工老张,把她领到家里暂时安顿。可老张自己经济拮据,无法将女孩护送回去。这个义工说他曾经就帮助过很多这类孩子,甚至自己租了4间房供他们临时居住。

  这个默默帮助落难者的老义工,让我看到深圳这个竞争激烈的城市中温馨的一面。但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个义工只是自己解囊救助落难者,而不是帮助他们到政府的救助站。即便当他也无力承担救助使命的时候,他也只是想到了求助媒体。晶报对此事报道后,就有不少热心读者打电话说要帮助这个女孩,其中有人说他的朋友在开工厂可以帮她进工厂,还有人说愿意帮她在深圳上学。

  民间救助是缺乏稳定性的,从义工老张的最终无能为力,到有人不考虑雇佣童工非法而接受她去打工,都说明了这样一点。更别说假如有人别有用心,打着救助的名义干罪恶的勾当,将会给当事人带来雪上加霜的灾难。所以,笔者主张我们有必要把这样的救助更多看成是公共责任,现在担当责任的就是救助站。

  前几天也正好传出广州救助站要把救助行动延伸到街头,而不是坐等需要救助的人上门的新闻,这确实是一个人道的办法。你想,一个外来者来到这个对他来说是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哪里去找救助站呢?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他除了流落街头,还可以去救助站。某地曾经发生这样一个讽刺意味的救助事件,一位病人因为饿得走不进救助站的大门,所以救助人就不予救助。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当然只是浪漫的想法。不过,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措施,让那些遭逢不幸的人们有一个得到更好的救助的机会,而不是流落街头,要么伤病饥饿而死,要么沦落为罪犯。一个简单办法就是我们在公共场所多设立一些救助电话和地址的标志。除了巡逻的警察帮忙把那些人送到救助站,路人也能够提供简单而及时的帮助。 

作者:刘显东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