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历史栏目 > 同舟时评

从收购明星的陨落看国企资本流失

发布时间:2005-08-02
来源:燕赵都市报
【字体:

  科龙董事长顾雏军因涉嫌“挪用公司资金罪”被限制人身自由,目前企业已由政府正式托管。

  此前,关于格林柯尔系的种种传闻已经见诸报端,德勤拒绝对科龙进行审计,美菱的揭竿而起,严义明举起倒顾大旗,证监会入驻科龙直至最新传出的顾雏军科龙高管被监控,这一切迹象表明,顾雏军精心构筑的格林柯尔帝国大厦出现了严重的裂痕。格林柯尔系是否会重蹈德隆系的覆辙,这一问题自然引人关注。

  综合各大媒体的报道,顾雏军被监控的根本原因大致有二:一为挪用资金,据称达到三亿;二为虚假报表,德勤拒绝为科龙审计是为最恰当的例证。仅仅这两条罪状,便足以让顾雏军与他的格林柯尔陷入生死不明的混沌之中,更何况,在两条罪状的背后,很可能还隐藏着更深的、目前尚未能透露出来的暗箱操作呢?

  谈到顾雏军的今天,有一个关键人物是绕不开的,那就是郎咸平。2004年,正是郎咸平的《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一文,成为讨伐顾雏军及其格林柯尔的一纸檄文。在这篇讨顾檄文中,郎咸平写到,“我们发现,顾雏军用于他的‘收购风暴’的资金其实只有9亿多元人民币,而这9亿元换回来的是一些响当当的企业,资产总值共计136亿。顾氏就用这区区9亿元撬动了100多亿国有资产。”

  在郎顾之争一年后,郎咸平的预言成真,这样的结果不禁令人感慨万千。在对国有企业MBO的路途上,究竟该持什么样的战略方针?在所谓“国退民进”的东风中,究竟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顾雏军事件究竟该引发国企管理者们什么样的反思?我想,这些关键性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这其中牵涉到的最为实质的问题是:国有资产如何通过资本的暗河流入到个人的腰包之中!

  我们忘不了郎咸平一年前写下的这段话:“难道顾雏军模式就是我们经济改革十余年来所期望的‘民营企业家’吗?如果顾雏军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典范,那我真要为中国的未来而哭泣了。”当此顾雏军事发之际,重读这样针针见血的文字,恐怕有关的管理层心里流的不仅仅是血吧。

  资本的运作如果隐藏在不透明的暗河之中,都以类似方式暗箱操作,则我们不能仅仅只为中国经济的伤痕而哭泣。应该说,顾雏军东窗事发有着某种必然性,郎咸平在一年之前就已经准确预言出顾雏军收购国资的种种手法,而在一年之后,才有管理层对顾雏军采取行动,这种亡羊补牢式的救赎是否来得太晚了一些?这个问题,应该有人站出来解答。
 
作者:王毅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