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历史栏目 > 同舟时评

“反战母亲”被捕会成为标志性事件吗

发布时间:2005-09-28
【字体:

 
  因反对美国对伊战争而成为标志性人物的“反战母亲”辛迪·希恩,日前与其他370多名反战人士一起,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被捕。他们被捕的理由,是因为在没有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在限制区内举行示威活动而违反了有关法律的规定。在此之前的上周六,反战人士已经在华盛顿举行了大规模反战集会示威,美国媒体报道称,参加集会的人数估计有十万之众。面对愈演愈烈的反战活动,布什依然通过白宫发言人重复着一贯的表态:反战示威者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布什也“意识到在伊拉克问题上有分歧的观点”,但这不会改变他的观点。布什政府与反战群众之间处于对立的胶着状态。

  这种胶着状态,是这一波反战抗议活动的必经阶段,却一定不会是最终结果。以8月6日辛迪·希恩开始在小布什的克劳福德牧场外静坐“求见”为标志,在美国国内一直积聚酝酿且日渐强化的反战情绪,在“反战母亲”这一具体而生动的符号下得以凝聚且亮出旗号。小布什不予回应、静观其变的“冷处理”方式,不但没有让这一波浪潮自生自灭,他刻意张扬的对“挺战母亲”的拥抱,反而促成“挺”、“反”双方的公开对立,而使对伊战合法性、必要性的争论,再次成为众所瞩目的公共议题。

  在美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和舆论环境下,政府一般都会力避某项存有争议的政府决策演化为公共议题。如布什政府所采取的这种放任态度,只可能基于两种可能,一是政府自信“真理”在握,因而不必争论;其二则是一时无措而无从应对。美国政府的决策动因和内幕,我们无从获知,而参照布什政府团队一贯坚定的保守主义立场和小布什的“牛仔”作风,布什政府迄今所采取的态度,可能更多地基于前一种可能;但观察事态的演进发展,却可能越来越导致布什政府不得不应对后一种局面。

  目前,分别以“反战母亲”和“挺战母亲”为符号,反战与挺战双方依然尖锐对立。“反战母亲”发出的“还我儿子”的呼声固然充满道义力量,但“挺战母亲”所持“希恩和她的支持者们现在能有权利在布什庄园外抗议,就是因为有儿子们在伊拉克作战”的说法,对于切盼自由与安全的美国公众而言,也有相当的感召力量。“挺”、“反”双方,各基于不同的理念、情感和利益,并不存在如真理那样“越辩越明”的可能。问题仅仅在于,不断升级、扩散的争论,可能对布什政府的民意基础产生怎样的影响。以目前情势的发展判断,如果伊拉克国内局势迟迟看不到走向新的民主秩序的前景,美军迟迟不能找到从伊拉克全身而退的恰当时机,则反战一方的声音可能会越来越强。有舆论认为以“反战母亲”的出现为标志,伊战有“越战化”趋势,即美军在国外战场上胜利,政府却在国内民意上失势,进而导致整个战略失利的局面,也大致是基于这样的判断。

  此时被捕的“反战母亲”,弄不好就会成为布什政府手中的烫手山芋,无论或审或放,她的反战英雄的身份都得到进一步确认,其号召力也必然随之强化。这位一度因疲惫绝望而准备放弃的母亲,如今却在警察的拖拽中微笑着接受“世界的注视”,可见她已被重新注满勇气和力量。

作者:张天蔚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