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历史栏目 > 同舟时评

用真实科学的统计数字说话

发布时间:2005-11-30
来源:工人日报
【字体:

媒体对现实变化的敏感捕捉不等于一味的猎奇,它必须建立在信守常识的基础上,基于对相关领域基本价值理念的正确把握上,且不能违背基本的逻辑判断
 
来自11月24日《人民日报》的消息说,由我国人口学、统计学等领域多位专家参与完成的“中年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调查”表 
明,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预期寿命为男性77.8岁、女性81.7岁,高出普通人群8年左右。这项研究结论改变了人们头脑中知识分子平均寿命比普通人短的印象。

该项研究的负责人认为,在收入水平、医疗保障、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健康知识等方面,知识分子群体都具有优势,所以他们的平均预期寿命比普通人群高是正常的,这和国外的状况也是一致的,不能用个别知识分子的英年早逝得出知识分子整体平均寿命低的结论。

之前,有关知识分子平均预期寿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逐年下降的调查结论,屡屡令全社会为这一群体的生活现状而忧心忡忡。比如,“媒体从业人员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中关村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低于北京1990年人均期望寿命73岁”等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总体预期寿命在不断提高。有关专家指出,一些调查的致命缺陷在于混淆了“死亡人口平均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两个人口学指标。“死亡人口平均年龄”是指所有死者年龄的平均值,“平均预期寿命”的含义是指已经活到一定岁数的人平均还能再活的年数。国内外人口学界公认的衡量寿命的指标是平均预期寿命。事实上,一些媒体在报道中把某一群体死者的平均年龄误解为该群体的平均预期寿命,给公众极大误导。

要准确认识某一个群体、某一现象的内在特征,我们往往要借助科学的统计调查。近年来,不少新闻报道注意借用调查数字来增强报道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但有时却对数字的科学性把握不够。一些媒体披露调查数字时,往往并不说明调查的背景,如在多少样本基础上做的调查、抽样方法是什么、调查中设计了哪些指标等,让读者无从判断其数字的可信性、权威性。一些随意的、不规范的调查甚至起着误导公众的作用。如仅在一两所中学针对几百名中学生做的调查(且不论其抽样方法如何),就得出“全体中学生如何”的调查结论,极有可能是以偏概全的,它不可能给公众提供准确的关于绝大多数中学生状况的认识。某些在特殊人群中做的调查,如网络上针对网民的调查、在大学校园中做的调查,是不能推论到全体公众的。那种在街头随便找几个行人问问,然后算出一个百分比就下结论的事,更是统计调查中的大忌。

一个调查结论要具有统计学的推论意义,必须具备一些基本前提,如足够大的样本,设计科学而操作严谨的抽样方法,有着理论及实践意义的指标体系等。尤其对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理念的调查,其调查指标的设定及不同指标的权重,更成为决定调查结论是否严谨、权威的至关重要因素。

媒体的生命力离不开对现实变化的敏感捕捉,但这不等于一味的猎奇,不等于“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必须建立在信守常识的基础上,基于对相关领域基本价值理念的正确把握上,且不能违背基本的逻辑判断。否则,失去科学性的“数字游戏”不仅无助于增进人们对现实的正确认识,甚至会闹出一些笑话。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