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走向:
关于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是每年春节各路媒体说不尽的话题,今年亦如此,尤以“央视春晚拒绝超女”惹来物议最多,有人同情地呼吁“该给春晚减减负”了。然而,年复一年的“年夜饭”,亿万观众看同一台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晚会———春晚市场是否也该打破垄断?
又到除夕。有关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各路话题,依然像家家户户年夜饭里头例行公事却又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式,在许多报纸的版面上大模大样地盘踞着一块位置。
这,大约也可看作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每年央视春晚播出,都是批评不断,网上甚至是恶评如潮。但下一年,围绕它展开衍生的所谓新闻“爆料”、“揭密”照样层出不穷,并照样有着不低的阅读率———春晚,就是这样让人弃犹不舍、看又乏味。
春晚成鸡肋,我向来以为这是大多数同胞们文化欣赏的心理定势使然。毕竟,作为除夕之夜影响广泛、传统悠久的一件大宗文化消费品,春晚早已成一道品牌。尽管每每达不到大众水涨船高的口味,但是,大多数人家依然会习惯性地打开电视,如遵循着守岁习俗般地等着春晚开演。
不过,近日“央视春晚拒绝超女”在网上引发的一番争论,让我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几位“超女”没有被邀上春晚,网上为此讨论得“上纲上线”———赞同者认为“央视坚持了正确的文化导向”,批评者却痛心疾首于“这不是一件小事,而是足以让人愤怒的事情”,并认为“拒绝超女,表明央视正在忽略‘草根’群众的审美需求,缺乏最广泛地联系群众、关怀青少年群体的自觉性”。一个喜欢“超女”的网友颇为严肃地说:“央视作为国有资产,是中国观众的共有财产,我们每一个观众都有权利要求在‘自己’的电视台看到自己想看的节目。”
真是如此吗?由一家电视台制作、长仅数小时的一台晚会,却要求它去承载起10亿国人的所有审美娱乐需求,显然不太现实。这个道理,正像近日本报一篇“人民时评”所言:“该给春晚减减负。”
但是,若再往下仔细思量,这本不该有的春晚负担,到底是谁给央视加上的?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早已趋向多元,而大多数人却依然年复一年守着电视,看着同一台晚会,等着被同一个节目逗乐,这正常吗?在除夕夜,我们有近乎无台可选的无奈,央视春晚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不仅靠多年积累的传统影响力,更靠多年来几乎未有变更的文化资源配置秩序。只有央视,才能以它在电视传播领域的绝对话语权,在全国范围内随心所欲调集明星大腕。让人有时不太服气的是,这并非在后天的市场竞争中以优良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逐渐形成的优势,而是在游戏开始时就已经制定好的座次和规则。
依靠天然优势产生的利益,再拿来打造一台台春晚,自然也是大手笔———即便有竞争者,定然也要被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吓退;于是,这才有所谓的“数字揭示春晚”:4个月=一台晚会,15天=20秒露脸,5小时=4亿元广告收入,1次露脸=出场费翻三番。而垄断和封闭,也最容易形成阳光晒不到的角落,于是,便有上不成春晚的演员愤愤然站出来“揭黑”。从这一点上说,网友的质疑并非没有一点道理:既然你对所有的资源都享有优先权和垄断地位,我们为什么不能要求你办的独家节目尽善尽美?
经济学上有所谓的“鲇鱼效应”,缺乏变化的沉闷环境,往往需要外来的闯入者和新鲜的刺激才能带来生气。什么时候,春晚就像中国人的年夜饭那样丰富,有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年轻人的比萨饼等多种可供选择,也许才听不到对春晚的猛烈抨击。
期待随着规则和体制的更新,在来年的春晚市场,能够出现一条或几条生猛的鲇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