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条小溪,看似平静无奇,然而,平静的外表下涌动着一股追求崇高境界的不可阻遏的热流;它不畏千曲百折,不舍昼夜,奔向大海。
——勤勉、坚韧、执着……这就是民进南通市委副主委、江苏省特级教师陈萍精神、品质的真实写照。
1984年金秋,陈萍像只小燕子飞出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的大门,落脚在城中小学。18岁的她踏上了三尺讲台,在小学语文这块葱郁的苗圃里,开始了辛勤的耕耘。初为人师,陈萍有过苦恼、困惑。幸运的是,这时她有机会拜全国特级教师张育新为师。从此,她和张老师合教一班,轮流上课,互相听课。张老师声情并茂、扣人心弦的讲课艺术,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也深深地感染着陈萍。从张教师那儿,她深感为人师者,在三尺讲坛要能挥洒自如,化知识如涓涓细流融入学生的心田,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人格力量和锐意改革的探讨精神。为此,陈萍的案头增添了许多文化、史地、教育、心理等方面的书籍。平时,她身边一直带着笔记本,认真听课学习,本子上记满了精当的设计、新颖的方法、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甚至学生精彩的发言—教学相长嘛!在那期间,她整理撰写了一百多篇教后记,养成了随教随记的习惯。
为了写好粉笔字,陈萍从练毛笔字开始,坚持每天写两页大字。优美的教学语言也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当同事们中肯地指出她音色虽好,但音调太高、缺乏抑扬顿挫的语感时,她下定决心:改!于是,不管跟老师们商讨教法,还是和小朋友谈话,她都十分注意降低自己的语调。晚上,她一边朗读课文,一边录音,然后再放录音,一遍又一遍……她深知:“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因为这份执着,才有她今日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学语言。
上公开课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好机会。几年来,陈萍在省内外开了几十堂公开课,写了近百万字的教学设计。在不断的锤炼中,她走向成熟、迈向成功。1987年春,陈萍参加城区青年教师“雏燕杯”业务竞赛,获一等奖:1988年12月她在南通市青年教师语文课竞赛中获一等奖。同年12月,她代表南通市到仪征参加江苏省语文课堂教学竞赛(封闭式备课,借班上课)。在强手如林的参赛队伍中,她从独特的设计,生动的语言,精巧的练习都得到专家评委的一致赞赏,荣获低段组比赛一等奖。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听课后,拍着她的肩膀说:“小陈,你的课一炮打”。这位一身灵气的女教师,引起了领导和同行的普遍关注。此时,她年仅22岁——涓涓小溪溅起了晶莹的浪花。
载誉归来的陈萍,面对迎面扑来的荣誉,显得那么平静。当记者采访她时,她平和地说:“我还很稚嫩,只有勤勉而顽强的钻研,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多少个万籁俱静的夜晚,她在灯下备课,听钟声敲过十二响;又有多少个晨光熹微的黎明,她在窗前试讲教案,听屋檐前的小鸟鸣唱新一天的第一支歌。就说1999年4月南通市崇川区第十二届“紫琅之”的教研活动吧,作为校教科室主任,陈萍既要作她主持的省特级课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研究》的中期汇报,又要上一堂观摩课《烟台的海》。为了找到合适的画面,使电脑软件制作达到理想的效果,她屡次去兄弟学校搜集资料,与这方面的行家商榷讨论,并构思富有感染力的简笔画,而实验汇报材料的撰写,只好留在晚上进行了。其劳作耕耘之苦可想而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陈萍深知,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实自我,完善自身,才能实现自我超越,再上新的台阶。她积极参加各类学习进修,通过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大专自学考试,并报考了南师大本科函授班,1998年参加了华东师大举办的教育科学研修班。
迄今为止,她已参加了三轮教育科研实验,并取得了显著成绩。1984年至1989年,她参加了“以发展思维为中心,以语言训练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实验,编印了六册语文补充教材,探索了“观察与表达”、“课外阅读指导”、“读报课”等多种新型实验,在语文教学中变革“教材、教法、教学结构和模式”,探索“组合、系列、优化”的实验道路。在毕业班的对比测定中,所教实验班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思维、心理发展均明显优于对照班级。如今,她又投身于新的省级实验课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研究”,并且与刚工作的青年教师签定了“师徒合同”,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无私地传授给比她更年轻的同行。
二
自从踏上三尺讲台,这里便成了她生命中难以割舍的情结,她默默地耕耘在教学的园地里,无私地给予学生温暖与关怀,这一切都源于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如果说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是她勤奋工作的内驱力,那么家庭的支持更给了陈萍信心和力量。
记得那是个春光烂漫的季节,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春意。年青的陈萍就要跨入婚姻的殿堂,做一个幸福的新娘。婚期临近,千头万绪的工作让她应接不暇。此时,她接到了对外上公开课的紧急任务。按理说,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她本可以放弃这次机会,可陈萍却说:“课上得好,不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吗?”爱人小洪也很支持她,于是她便推迟了婚期,专心投
入到备课中去。她新上的《啄木鸟》一课获得专家、老师的一致好评,她却因过度的劳累消瘦了许多。
十多年来,爱人小洪给她的工作以莫大的鼓励和支持。为了鼓励爱妻上好课,小洪甚至还静静地坐在教室一角,为她鼓劲、加油。家人的理解、支持让她倍添信心,她在教学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新的高峰迈进。
如果说,幸福的家庭是她勤奋工作的坚实后盾,那么陈萍无疑是令人羡慕的;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她依然坚强的面对一切,依然不动摇那颗真诚的事业心,这种坚韧的意志更让人钦佩:1999年上半年,正当陈萍忙于毕业班的教学时,她的丈夫小洪却被诊断为肝癌晚期。顿时,陈萍如五雷轰顶、肝肠寸断。一边是身患绝症不久人世的丈夫,一边是已经接手三年多即将毕业的学生,陈萍一个都舍不得放下。此时,一向理解和支持她的小洪劝说她回到工作岗位上去。于是,在日夜陪伴小洪五天后,陈萍又回到了学校,回到了学生们身边。不过几天,她憔悴了许多,微微红肿的眼睛里流露出忧伤,然而,对孩子,她依然是那样从容、亲切,对每一堂课依然是那样严谨、出色。接下来的四十多天里,她天天奔走于学校和医院之间。在学校,她尽心尽力地上好复习课;在医院,她一边照顾生病的丈夫,一边备课、批改试卷。医生、护士们总是说:“陈老师把办公室搬到病房里来了。”
六月底,小学毕业会考成绩公布了,她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名列全区第一,优秀率达73%,作文优秀率达到了40%以上。然而,当孩子们纷纷前来向陈老师汇报多姿多彩的中学生活时,年仅35岁的丈夫却永远离开了她……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她面对亲人的生命垂危而依然不忘工作?难道这还不足以表明她的赤诚之心吗?也许作为一个妻子,她觉得深深地愧对丈夫,可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的这种人格魅力却感人至深。
三
2001年10月,陈萍当选为民进南通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她深知会员们的厚望,谦逊地说:“我是民进的一员新兵,做民进工作我是个外行,需要大家多关心,多帮助。”
是啊,民进工作无疑又给陈萍副主委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她继续努力着,在不长的时间里,已经给会员们交上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三八”妇女节,她与女会员们一同畅游濠河,就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南通濠河景区建设建言献策;六一儿童节,她带领妇委会委员们慰问盲哑儿童,为她们捧出爱心;作为市政协常委,她积
极参加政协各项活动,认真撰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关注文教事业,心系百年大计。在今年初中共南通市委召开的党外人士协商通报会上,她就全年财政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对教育投入实现“三增长一优先”政策,坦诚己见,中共南通市委领导听了她的发言,满意地说,新一届民主党派领导同志,年轻有为,参政议政能力强。
陈萍就是这样,无论在教学岗位,还是在参政议政领域,她都为之倾注着一腔真情,辛勤耕耘,播撒希望,或许我们可以从“南通市三育先进工作者”、“南通双学双比巾帼十佳”、“南通首届杰出青年”、“南通市中青年技术拔尖人才”、“南通市巾帼新秀”,“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优秀学员”这一系列荣誉中依稀看到她踏实的脚步、进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