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历史栏目 > 会员风采

从博导到院长再到市长 对很多教育问题 严隽琪委员自述有了“新的认识” 改革需要渐进

发布时间:2004-03-0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严隽琪,上海市副市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上海市委主委,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大学里的博导、院长到政府中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这种身份的转换,使得严隽琪对扩大高校自主权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高等教育改革,牵涉到整个事业单位的改革,比如对所有事业单位都要区分为赢利性和非赢利性,对事业单位人员的身份认定也要改变。但我们总的想法是,增加高校自主权。”严隽琪在回答记者“什么是您最关心的教育问题”时这样回答道。

  严隽琪曾在国务院参加过学科评估的工作,但她不认为什么评估都有必要由政府来做。相反,她认为民间评估是个好现象,指标可以大家各提各的,哪个有社会影响力,被公众和大学认可,哪个评估就是好的。“世界500强也不是哪一家政府评出来的嘛。”

  严隽琪认为,政府要转换职能,要监督市场,“不要去管人家是愿意种苹果还是水稻”,哪一家大学犯规了,查处他就是。上海的交大和复旦目前拥有5%的招生自主权,事实证明他们没有滥用,严隽琪认为这个比例还可以扩大。

  记者问了一个略带“冒犯性”的问题:“作为政府官员,您愿意把自己手中的权力放下去吗?”严隽琪毫不犹豫:“我肯定愿意,政府肯定不是无限责任。但问题是政府要到位,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政府只有在培养出一个能替代自己职能的机构以后,才能退下来,而社会中介结构和大学自身的成熟,都需要一个培养和扶持的过程。”

  在一些场合,严隽琪曾对有的大学校长说:“让你们独立考试怎么样?”结果,大学校长没有很痛快地说“好啊!”,这与她事先的想象并不一样。政府放权力给大学,大学却不敢要。因为一旦大学自己拥有了命题和录取的权力,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多少人都想挤进来,校长无法抵挡那么多的压力。”

  这时,严隽琪开始回头看以前做大学博导时的一些想法,“有些想法不能说不对,但很理想化,没有想到操作上的困难。”

  在跟大学校长的交流中,严隽琪了解到,民国时的老大学都是独立招生的。但那时候招生数少,学生完全有精力在上海考完交大、复旦以后,再到北京去考北大、清华。可如果现在实行各校独立招生,“仅交通就是很大的问题”。

  严隽琪深知,教育是牵涉千家万户的大事,一点动作不慎,就可能在社会上掀起很大风波。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肯定是今后的大方向,但这场改革只能是渐进的,需要很多配套措施。

  “今后,我们会尝试高考的自主命题和录取,但这绝对是针对少数优秀大学的。一下子取消统考是不现实的。”  
 
作者:何永振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