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禾自1990年从事教育电视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教育电视创作第一线,是大家公认的德艺双馨的电视人。
(—)
十几年来,于禾任策划、编导和撰稿,先后组织创作了《大地之光》、《追赶现代文明》、《拥抱明天》、《生命的呼唤》、《让老师满意》、《世纪末的决战》、《我爱地球》、《为新世纪奠基》、《跨越——“三个代表”与中国教育》等十余部电视专题片;组织制作了《家教一点通》、《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笑一笑 十年少》、《当前党政干部关注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等十余种教育音像制品。此外,他还与若干著名作曲家合作,写成了《我有一个梦》、《乘凉莫忘种树人》、《拥抱明天》、《我为老师建新房》、《永远的歌》、《我会变成金凤凰》等电视歌曲。1999年,他的专著《让老师满意——于禾电视专题片文学脚本选》一书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著名影视评论家、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曾庆瑞教授以“在电视上传播文化”为题,为该书写序,对于禾同志的电视专题片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近几年,于禾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电视专题栏目的创作上。他先后策划、指导并管理了《纪录片欣赏》(后改名《真实50分》)、《艺术鉴赏·美术》、《艺术鉴赏·戏曲》、《生命在线》、《管理世界》、《警钟长鸣》、《艺术争鸣》等电视专题栏目的创作。从2003年开始,他亲任总策划、总编导,承担了由国家教育部交付的、与中央电视台合办大型电视谈话栏目《西部教育》的创作任务。该栏目一经播出,便立即获得了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有关领导的肯定和赞赏,并得到了各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于禾勤于教育电视的创作,但从不经意参加各级各类评奖活动。即使如此,他的作品仍旧获得了不少奖项。他的处女作《大地之光》就曾获得中国电视奖。在近些年由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组织的全国教育电视节目评比中,几乎每届都有他的作品获奖。在2001——2003年度教育部优秀新闻暨论文评选中,他所创作的《跨越——“三个代表”与中国教育》一片,一举夺得电视作品中唯一的特别奖。
(二)
于禾是学理论化学的。他在中学教过数学,在大学教过量子化学。一个学理科的人改行从事教育电视创作,并很快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是与于禾厚实的生活积淀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分不开的。
于禾从小随叔父于洋生活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大院。耳濡目染,看众多艺术家的表演,听众多艺术家的谈吐,使他吸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尽管长辈们对他的希望更多的是在学好数理化上,但他却不满足于此。他既喜好数理化,也喜欢文史哲,还喜爱音体美。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即使后来插队下乡当数学老师,他也没有放松对艺术的追求,不时写写通讯报道,逢年过节组织一些文艺活动,甚至还搞起了戏剧创作。另外,于禾教过初中、高中和大学,上过中师和高师。这不仅使他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后来,他被调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这使他有幸进入了教育的理论殿堂,使他接触和掌握了大量的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他担任过一届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的委员,这说明他在教育基本理论方面的功底,当时就已经得到了全国教育理论界的公认。
然而,于禾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关键还在于他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品质。
首先,他向书本学习。凡是与制作教育电视节目有关的书籍他都要读,凡是对搞好教育电视创作有用的资料他都要看。再忙,他也要抽空去图书城或图书大厦看书购书;再晚,他也要读上一段书报才能入睡。这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嗜好和习惯。特别要说的是,于禾每当接到不熟悉的某个领域的创作任务时,他首先都要大量阅读与这个领域有关的图书资料,直到心中有数了,才去进行创作。他所创作的第一部电视专题片《大地之光》,是专门为总结我国农村改革经验而作的。为了做好这部片子,他搜集并研读的资料有桌子那么高。当他带领摄制组到全国各地农村拍摄时,不少人都以为他是多年从事农村工作研究的专家。
其次,他向同行学习。他喜欢欣赏和研究好电影、好戏剧和名牌电视栏目,把其作为向同行学习的好机会。另外,为了更好地向同行学习,他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请一些优秀的影视工作者传经送宝,一方面深入到优秀影视节目制作现场观摩学艺。为了做好《西部教育》栏目,他多次向《艺术人生》、《讲述》、《对话》等栏目组求教,并提出了“要学习《实话实说》的朴实、《讲述》的细腻、《对话》的大气、《艺术人生》的激情”的栏目形态创作理念。
再次,他非常注重在实践中学习。他认为,实践也是一种学习,但要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例如,他对摄像提出了“稳、透、美”的三字要求,对谈话节目提出了要“说人话、讲故事、动真情”的三条准则,对讲故事提出了要“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三项宗旨……。这些都是他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辟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于禾还不断把自己所掌握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知识巧妙地运用到节目创作中去,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如他在讲评节目制作技巧时,经常提到“对称性原则”,指出:“对称性”是自然界普遍遵守的法则之一,所以我们在剪接电视镜头时必须遵守这一原则,这样剪辑出来的片子才美。再如他在谈到对节目内容素材的取舍时,一再要求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哲学方法去办,如此选取的内容才是真实可靠的。
(三)
于禾的敬业精神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是有口皆碑的。每当接到创作任务时,他总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以致不少人都说他是“拼命三郎”、“工作狂”。如在创作《跨越——“三个代表”与中国教育》时,为了赶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完成,他索性吃住在办公室,每天工作十八、九个小时。过度的劳累使他血压升高,严重失眠,两腿浮肿。在同事的催促下,他不得不到医院诊治。当即医生就让他马上回家休息,并要他绝对不能再加班熬夜。但是一出医院,他又钻进机房,干了一个通宵。再如在创作《为新世纪奠基》时,正赶上他非常心爱的女儿参加高考,急需他的帮助和辅导。但由于任务重、时间紧,他一连三个月没回家,只是在填报志愿那天,抽出两个小时赶到女儿所在学校,帮女儿选择了志愿。
于禾的敬业精神还表现在他对每个节目的精益求精上。教育部时常把一些重大的宣传任务交给于禾完成。为了不辜负教育部的期望,他每次都绞尽脑汁,一丝不苟,尽全力把节目做好、做精。为全面反映全国教师住房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果,教育部希望于禾拍出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都较强的电视专题片来。当时有人认为:一项住房建设工作,无非是盖房子,有什么好拍的?但于禾紧紧抓住房子背后的人和事,抓住与盖房子紧密相关的人的命运和情感,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小故事,把一个原本干巴巴的教师住房建设工作拍得有声有色。当完成《让老师满意》送交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后,岚清同志不仅在百忙中审看了该片,而且对该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即指示中央电视台要安排时间播出此片。在第二年于南京举行的全国教师住房建设工作会议上,岚清同志在讲话中再次肯定并表扬了该片。
于禾这几年承担的创作任务大多与西部或贫困地区的教育有关。为拍摄反映“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电视专题片《世纪末的决战》,于禾带领摄制组跋山涉水,足迹踏遍了我国中西部22个省的156个贫困县,行程十几万公里,采访了几百位与工程有关的各界人士,拍摄了上百盘弥足珍贵的电视资料。由于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于禾他们遇到的困难不难想像。然而面对各种困难,于禾他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在贫瘠缺水的吕梁山区,他和当地农民一样喝旱井里储存的雨水。由于水土不服,他一连几天腹泻不止,最严重时整夜坐在马桶上不敢起来。即使这样,他还是硬撑着带领摄制组圆满地完成了拍摄任务。在山高水险的云贵高原,为了了解苗族村寨的教育情况,他不顾地方干部的百般劝阻,带领摄制组,肩扛机器,步行4个多小时,翻越几个山头,终于拍到了大山深处苗家学校的真实画面。在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浪卡子县,他强忍着严重的高原反应,坚持带领摄像师爬上一个200余米的山坡,拍下了渴望拍到的画面。
与于禾合作过的同志都知道,只要一提工作,于禾就会六亲不认,任何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态度都是不能容忍的。为了编辑一个好画面,他不惜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寻找;为了制作一段好节目,他经常把中饭放到晚上吃,把晚饭推到深夜餐。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暗地里和他比拼劲。结果几天下来,年轻人实在吃不消,只好甘拜下风,自愧不如。
(四)
于禾常和周围的编导说:搞电视创作一定要有激情;要想感动观众,编导本人首先要被感动。他本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接到一项任务,他总是把它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来看待。从阅读材料、构建提纲,到深入生活、采访对象,再到撰写脚本、编成画面,他都是满怀浓烈的感情认认真真地去做的。正因为他这样做了,才使他在创作中不断产生激情,使他能够深入到所要表现的那件事或那个人的真谛或情感中去,创作出能够感染观众的作品来。如在《让老师满意》中,当看到上海大同中学高级教师杨月明家的住房困难时,于禾说他是“看到了一个为教育事业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教师对于‘广厦’的期盼与渴望”,他脱口而出的感慨是:“居安,老师的心才会安哪!”当听到天津师范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