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履行职能 > 参政议政

赣西傩文化保护与开发

发布时间:2003-11-27
【字体:

    内容提要:江西历史文化悠久,资源丰富,有不少民族文化艺术精品,赣西傩文化就是其中一支盛开的奇葩,是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本文就赣西傩文化保护与开发提出了4点建议:1、认真挖掘、研究、保护、继承民族文化;2、不断开拓创新并赋予时代精神;3、转变观念,开发市场,走出国门,创造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4、建立机制,加大保护力度,弘扬民族文化。

    江西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有不少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同时,江西还有许多具有卓越艺术才能和精湛艺术水平的民族民间艺术人才。别具一格地形成了赣鄱大地的“赣文化”。赣西的傩文化就是其中一支盛开的奇葩。傩,作为一种赐福纳吉、消灾祛疫、驱鬼逐邪的保护神,俗称傩神,也称作将军。它虽然保存了原始社会图腾神开山。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逐渐地融合了道、儒、释和历史、演义以及民间神话传说。宋代以后,更世俗化为上、中、下三元大帝,即唐宏、葛雍、周武三个将军。因此傩神被作为保护神。赣西地区民间广有造傩活动,所谓“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构成了这个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现象。她是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世界独特的傩文化的发源地。如何在新时代保护与弘扬,民进江西省委会组织了专题调查。

    一、赣西傩文化的渊源与流变

    据史料记载,傩始于殷商,到周代,便形成了一种普遍的“驱逐鬼魅,降吉纳福”的祭祀活动。由于先民们对大自然茫然不知,生命受着猛兽、疾病和自然灾害的威胁,生存只能听天由命。随着原始宗教迷信的出现,人们认为疾病、灾难是鬼魅带来的,只有把鬼赶走,才会太平,于是在驱赶活动中发出“傩!”、“傩!”的大喊大叫声,沿袭下来,人们便把这种活动称为“傩”。到战国时期,地处吴头楚尾的赣西,傩活动非常盛行。赣西的傩祭活动发展到宋代产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将军”、“钟馗”、“判官”、“土地”、“小妹”之类的人物。有的将历代英雄豪杰的故事亦赋予傩活动中。随着历史的推移,赣西傩文化逐渐蕴含着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文艺学诸方面的内容,它又联系着民间信仰、民俗民风和民族审美意识,从而构成了十分独特并颇具强烈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现象。

    二、赣西傩文化的特色

    赣西傩文化既具备其他地区傩文化的共同特点,又独树一帜,有着其强烈地方性的民俗内涵,它包括:傩庙、傩轿、傩面、傩仪、傩舞、傩符、傩乐、傩服等,构成一个宏大完整的体系。它以“驱逐疫鬼,降吉纳福”为中心内容构成“自然灵妙,朴实无华”的民族文化。

    赣西傩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有傩必有庙。所谓“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也就是说有村必有庙,有庙必有傩。傩庙,又称傩神庙,一般情况下,诸多的傩面具均安放在傩庙的神殿上,供人祭祀。傩庙其势宏伟壮观,庙堂分前、中、后三栋,两边设斋堂。庙前矗立着高大的风雨亭,亭前还有可纳千人的庙场,庙堂对面是盘龙飞凤的古戏台,台两边各有一排两层的洒楼,占地一般都在2000平方米以上。傩庙门前有石刻对联曰:“以三时逐疫邪共仰神功昭炫赫,为四境御灾捍患合崇庙貌肃观瞻”。傩庙是傩文化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傩庙的造塑古雅朴实,有着强烈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加之庙内外精工的雕刻和彩绘壁画,更显中华民族文化之气派。

    赣西傩文化特色之二就是傩面具。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奇特造型,蕴藏着颇为古朴的内涵,是融雕刻、绘画、工艺于一炉的艺术门类,是当今世界的“动态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傩面具大都为香樟木所雕,加上油漆彩绘,刻画出粗犷朴拙的艺术形象。傩面具大都以古名人为原型,对角色的性格注重深层刻画,形象各异、栩栩如生。从神韵来讲,个个神情别致,性格具备,感情刻画细致入微,喜怒哀乐无遗。有的温和端庄,风流儒雅;有的森严凌厉,正气凛然;有的威武肃穆,大气磅礴,各具其神,性格鲜明,有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和强烈的地方特色。从色彩来说,赣西的傩面具色彩古朴典雅,又鲜明浑厚,既有宗教色彩的内涵,又有戏曲脸谱模式和寓意;既有传统唐人绘画之神韵,又具现代浪漫抽象的格调,真可谓是色彩斑斓,和谐细腻、雅俗共赏。
    赣西傩文化的特色之三便是傩舞。傩舞表演是傩艺活动的主要项目。这是一种行动艺术,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奇葩,是倍受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傩舞”的动作古朴、粗犷、豪放,傩戏表演又分喜傩、福傩、耍傩、军傩等,各种傩神的意义和形象、表演、仪式和形式都不同。以驱鬼逐疫、降吉纳福为内容,舞蹈名称以出场面具而定。如钟馗出场,谓之“钟馗驱邪”或称“钟馗捉鬼”;雷公雷母出场,谓之“雷公雷母呼风唤雨”。赣西傩舞的独特之处是分东、南、西、北四路,而四路又风格各异,中心是主神,东路以舞带戏,南路以戏带舞,西路舞戏并举,北路“摆阵”为基。通过“踩、摇、移、跳、跑、绕、翻、打、念、唱等十种程式来完成。赣西萍乡傩舞有诗曰:“花旋绕着自身转,道具贴身步轻盈,躬身换位亮面具,摇摆上身脚稳神,双手胸前膝不舞,脚迈米步两足平”。可见赣西的傩舞既有传统舞蹈轻盈、婉延之优美,又具有戏曲唱、做、念、打之神韵,构成多元性、世俗性、娱乐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色。

    赣西傩文化的特色之四是多以“军傩”为主题,观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赣西萍乡市石洞口傩舞从“点将发兵”开场,接着是“王爷搁剑”,“太子耍刀”,“钟馗驱邪”,“土公量方”,“二王对锏”,“和尚道士观风水”,“福主奏本”,“判官捉小鬼”,“雷公雷母呼风唤雨”,最后以“班师回朝”而告终。构成一个十分完整而又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

    赣西傩文化的特色之五是以舞戏为主要表现形式,戏中带舞,以舞做戏,加之传统的傩乐、傩符、傩饰,呈现和谐、古朴、浑厚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氛围。

    三、赣西傩文化的现状

    赣西的傩文化是赣西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传承、积累、创新而遗留下来的文化艺术形式。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俗性、地方性。虽然经过长期发展变化,至今尚保存着较原始的文化价值,作为宗教参照是有意义的,傩艺的表演也从娱神逐渐转为娱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融。其自身不仅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且也是民族文化的“原料库”。

    我们从地处赣西的萍乡市的上栗县来看,还保有旧傩庙58处、古傩面具200余只,傩班50余支,傩舞队48支,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此外,湘东区现保留明初傩面300余件,全区13个乡镇有傩庙16个,傩轿48座,新旧傩面具1000余只,傩舞队14支,傩艺人300余人,傩面具制作工艺师12人,老傩艺传人6个,其它傩仪用具500余件。整个萍乡地区的傩文化保存尚好。至今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为傩庙会日,其活动形式壮观。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萍乡的傩文化保护有些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其一,不少傩庙年久失修、不同程度地被毁坏;其二,许多傩面具、傩轿、傩饰、傩服散失;其三,傩舞队部分解散,傩艺人后继无人,傩面具工艺面临失传;其四,对傩文化的挖掘、整理、宣传力度不够;其六,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得这支灿烂的民族文化濒临失传。此外,少数干部、和部门,对如何继承、保护、弘扬民族文化缺乏认识,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忽视了文化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

    四、赣西傩文化保护的思考

    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争取主动,保护、弘扬民族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赣西的傩文化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要弘扬这一民族文化,我们认为必须经过学习——挖掘——继承——保护——开拓——创新——市场等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不断发扬光大,才能繁荣昌盛。为此我们有如下思考。

    (一)认真挖掘、研究、保护、继承民族文化

    赣西的傩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粹之一,由于历史悠久,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挖掘、研究、继承就是让这古老的文化焕发新姿。应经过认真大力调查、研究、掌握充分的资料,把分散的、原始的民间傩文化现象进行归纳整理,编撰相关图书、建立数据库及网站、保留录像资料。正确组织、引导这个重要原料。在挖掘、研究、整理的过程中,打造出精品,使它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不断开拓创新并赋予时代精神

    文化艺术必须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时代在前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感都在变。时代精神必然会影响到文化艺术,傩面具、傩舞、傩饰随着时代的发展,应有新的程式、新氛围、新的艺术形式、傩面具的造型色彩应更浪漫,傩舞可以中外古今结合,表现的内容可涉及多方面,吉祥喜庆、美好理想、生活的欢乐都可以通过“傩”的艺术形式来实现。同时在普及的基础上,增强精品意识,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三)转变观念,开发市场,走出国门,创造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与经济密切的关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繁荣,人们求知、求美、求乐的热情高涨,对文化艺术更是渴求,这就是市场之需要。傩这一传统民族文化,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较大的市场。问题是如何推出、如何开发走出国门,占领国内外市场。
作者:平德威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