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履行职能 > 参政议政

畲族文化保护现状与对策

发布时间:2003-11-27
来源:
【字体:

    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全国有63万余人。散居于闽、浙、赣、粤、皖等省。浙江省约有17万余人口,大致分布在丽水、金华、温州、杭州等地市。丽水市是浙江畲族主要聚居地,全市畲族人口共有8.3万。景宁是浙江畲族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丽水的畲族最早于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从福建省罗源县迁入景宁,然后在丽水各地繁衍。畲族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耕民族,他们依山而居,刀耕火种,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处于不断迁徙的生存状态,畲家人崇俭朴、尚友爱、重人格、慎婚姻,具有良好的民族传统美德,因而有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传统文化。畲族传统文化内涵广泛,包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多彩的精神文化。畲族民歌、舞蹈、故事、谚语、服饰、祖图及家谱文化和民族工艺、民间文艺活动、民族习俗、民族文物、民族教育等形成了独特的畲族文化风俗。挖掘保护、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加强两个文明建设,有助于培养民族自尊心,更有助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更好地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近一年来,我们通过走访调研,在对畲族文化的发掘和保护方面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在此提出,以期得到政府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更多重视和研究。

    一、畲族文化风俗及保护现状

    (一)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是畲族的口头文学。畲民向来以歌传话叙事,以歌抒发情怀,以歌传史颂赞。少数民族祖辈生产劳动、闲聊休息常以歌为乐;婚姻恋爱,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为贺;社会交流,以歌代言;丧葬祭祀,以歌代哭;敬祀祖先,以歌代辞。在丽水境内流传的畲族民歌一般以七言四句韵文为一首,内容有长篇叙事歌、民俗歌、劳动歌、情歌、故事歌、哀歌、杂歌、儿歌及新民歌等。演唱时用假声演唱,歌唱形式有对歌、独唱、合唱,双各落(两声重唱)。由于社会的发展,目前,只有在偏远的畲族山村才能听到畲族民歌。为了保存畲族民歌这一传统民族文化,部分地区有每年三月三举行歌会的习俗。如丽水各县(市、区)许多畲乡都举办三月三畲族山歌会,有时几个乡镇、几个村联合举办山歌会,甚至与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等毗邻乡镇共同举办歌会。每年一届的“竹柳新桥”(丽水的老竹、新合、板桥、金华的柳城)三月三畲乡歌会,至今已举办了八届。每年歌会期间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观看,这不仅弘扬了畲族文化,而且很好地促进了地方联络交流,增进了畲汉之间的交往和团结友谊。

    (二)畲族舞蹈 

    畲舞来源于民族祭祀活动。现尚保留的传统民族舞蹈主要有安祖舞、传师学师舞、功德舞(晚辈为成年死者超度亡灵而举行的祭祀仪式,大多四人唱舞、在灵堂进行,参加者皆为男性)。这种舞蹈随着现代化程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及殡葬制度的改革而相继减少,人们用哀乐代替了四人唱舞。曾有一批热心畲族舞蹈的同志,在畲族舞蹈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出现了一些反映新生活的舞蹈节目。根据畲族原始舞步改编创作的舞蹈有:“彩带舞”、“砍樵舞”、“行嫁舞”、“摇竹舞”、“做黄果”等。近年来,还创作编排了畲乡民俗风情浓郁的大型歌舞剧《畲山风》,晋京演出获得好评。

    (三)畲族服饰

    畲族服饰包括头笄、服装、花鞋及身上其它穿戴装饰。旧时男装为直襟黑色麻衣短衫,女装以自织土蓝色麻布取料,大襟长袖,领袖襟皆镶有宽大花边,或月白蓝大襟镶花边,下身着过膝长大裤腿便裤,裤脚镶有花边。女子婚后梳头髻,戴头笄(俗称“凤冠”),插银簪、银钗,戴耳环、银项圈、银手镯等。

    (四)畲族工艺

    民族工艺是畲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刺绣、编织是畲族民间工艺的精华,具有较广的群众性,世代相传。旧时新娘出嫁衣、鞋、围裙及系腰彩带都绣有别致的图案花纹。姑娘和小伙子定亲时女方也将其作为定情礼物送给小伙子。畲族女子还善织麻布、棉布、蚕丝布,自己种麻、织布,做盛谷物的布袋,养蚕抽丝,蚕丝布做夏衣。纺织彩带与字带曾是畲家姑娘必学的手艺。彩带制作精美,多为蓝白色,也有红蓝白三色。花色多样,有蝴蝶花、水竹花、铜钱花、文字花等。字带以挑字经线多寡分为三双、五双、十三双、十九行和双随等品种。彩带往往用作定情物、避邪吉祥物和馈赠礼品。

    (五)畲族祖图

    畲族祖图是反映畲族始祖神话故事的长篇画卷,被畲族人视为传家宝,现丽水全市9个县(市、区)保留在畲民家中的仅约30余轴。有几轴较为珍贵的真本已于解放后送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南民族大学收藏。关于畲族图腾是“盘瓠”还是“凤凰”,现在一些从事畲族文化整理的畲族人士间有争议,据说从广东梅县(现为梅山市)和凤凰山传入浙江的祖图上画的是凤凰。

    (六)畲族族谱

    畲族宗谱主要为雷、蓝、钟三姓四个宗谱:广东石鼓坪钟姓宗谱;广东潮安雷姓宗谱;广东梅县蓝姓宗谱;江苏句容蓝姓(即八仙蓝采和后裔)宗谱。畲族宗谱现都分散在各处畲民家中,极易毁损亡失。
另外,在畲乡还保留有“抄扛”、“稳櫈”、“踩石球”、“操石磉”等传统体育项目。其它诸如涉及生产、生活、时岁节令、社会交际、信仰、禁忌等方面的习俗,也在不断改变、消失的过程中,亦缺乏忠实的记录,一些实物亦缺乏妥善的保护。随着历史与社会发展进步,畲族传统的习俗渐已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新生活新风尚,畲汉两族之间的生活风俗已日趋类同。

    二、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语言几乎失传,是畲族文化的最大遗憾。历史上畲民内部统一使用畲语,同时通用当地汉语方言。由于畲汉杂居通婚等因素,现在会讲畲语的后代人口数比例已越来越少。

    (二)民族服装节日穿,是畲族文化的又一个缺憾。民族服装的花边美丽,做工考究。现在除了在大型的活动场合代表一个民族出现时穿民族服装,重阳节、三月三在歌会上有演出服装外,平时走进畲家山寨已看不到有人穿少数民族服饰。原因之一是老式民族服装已很少有裁缝师傅会做,且花边等均难以买到。二是年轻人没有再向祖辈学刺绣、编织等手工艺术,仅老年人偶尔编织赠送给小辈作为纪念品。三是现代时装新潮的冲击,姑娘和小伙子们已完全自然同化于汉族,和汉族一样穿时装。上世纪70年代后,织布做衣已逐渐消失。

    (三)有些民族古老管理机构已自然消失。一是宗祠管理自然湮灭。二是族谱失修,解放后修谱工作均未进行,新一代的畲族对族规,祀规已完全不了解,弘扬畲家人崇俭朴、尚友爱、重人格、慎婚姻等传统美德的宣传无场地。三是有些畲族文化遗产自然流失,被喻为畲族传家宝的两幅相对珍贵的祖图被个人私下卖给外地,昔日在畲家极重视并流行的畲族山歌手抄本已日趋罕见。

    (四)经费欠缺,给民族教育和弘扬传统文化带来困难。如遂昌县大柘镇的后垄少数民族学校、大柘中学及妙高镇的后江少数民族学校都曾在学校开过“三语(畲语——汉语〈地方语〉——普通话)教学课”,畲歌学唱、民歌整理、民歌新编等教学活动,而开展这些活动需要搜集整理资料,需要经费保证。目前因此项经费没有来源,上述特色教学活动已停止。
    
    三、加强畲族文化保护的对策

    加强对畲族文化的保护已刻不容缓。为更好地弘扬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散居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的保护工作,我们建议可在下列一些方面采取一些对策和举措:

    (一)加强全国性的畲族文化挖掘和保护工作的探讨。建议每一两年组织一次全国性的畲族文化研讨工作,以利各省之间的情况交流,以利更好地开展畲族文化的发掘与保护工作。

    (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民族政策的落实。为保护畲族文化遗产,应参照我国的有关法律,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以供有关部门依法操作。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民族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工作。

    (三)行政部门和民间组织互相协作,加强畲族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民族文化的保护应重视民间组织的作用,政府应加强对民间组织的沟通和指导,特别是一些抢救性的项目,应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支持。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员搜集历史与地方志上有关畲族的材料,如清朝吴楚椿《畲民考》、屠本仁《说畲》、徐珂《清稗类钞》、民国时高焕然的《畲客风俗》等和有关方志上对畲族的记载,汇编成集,以供这方面的研究之用。组织人员编写一套“畲族文化旅游小丛书”,内分为《畲族文化遗产简志》、《畲族风俗简志》、《畲族情歌选萃》、《畲族民间故事集萃》、《畲族杂歌精选》等等,以亮开畲族文化品牌,为推动经济服务。

    (四)应在畲族相对聚居的地区兴建保护民族文化的大型设施——民族村(园)。民族村(园)可设民族文化展览、民族风情游艺活动等项目,集旅游休闲一体。一来可以开发旅游内容,二来可以为保护保存畲族文化遗产提供资金上的保障。政府应大力扶持并指导以畲族文化为主体的旅游业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如畲族彩带的开发加工,创制畲族少年儿童服饰,将古老的畲族竹筒镯、黄藤镯、畲族新娘草鞋、木履等加工成旅游纪念品等等。

    (五)加强畲族语言的保护和研究。在民族地区的大专院校应开辟畲族文化研究与教学的课程,尤其是在旅游等专业开设民族语言、民族风情课,以利更好地为民族特色旅游服务。民族地区、民族乡镇的民族学校应开设双语教学课。

    
作者:民进浙江省丽水市委会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