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将“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的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一项基本的、长期的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标志。计划生育与环境保护已经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经过多年来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的资源问题,近些年来国家也制定了-些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讲,资源问题还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关注。为此,我们建议,将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节约资源”)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一样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形成支持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更为系统、完整的国家政策体系。
确定“节约资源”为基本国策的主要依据
一、我国资源国情的现实需要
我国资源国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总量虽大,但人均占有量却相对贫乏。我国各类可更新资源的人均值居世界总排序的第120位;不可更新的矿产资源人均值居第80位。按人均占有量,我国矿产资源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耕地不及1/3,森林资源则不及1/6。二是虽然资源十分有限,但不合理开发和资源高消耗所造成的浪费却极为严重。据统计调查,铁、锰等黑色金属矿产平均回采率为65%;国有有色金属矿山,回采率只有50%左右,煤矿回采率也只有50%,如果加上集体个体矿山则只有32%,比发达国家要低2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钢材、钢、铝、铅、锌的消耗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6、3.7、2.4、2.7和2.2倍。水资源的高消耗更为突出,例如炼制一吨钢,发达国家需要280吨水,我国一般在400吨左右。三是我国人口的增长将持续对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基数庞大的人口以及他们对小康富裕生活的需求,都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节地、节水、节能、节林,节约一切资源。
总之,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都比较薄弱,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与本来就相对贫乏的资源和较低的开发利用程度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还将长期存在并日益严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都必须十分重视处理好这个矛盾。这就急需制定一个基本国策予以保证。
二、增强和规范资源意识、完善法制的需要
目前,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还缺乏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观念和管理方法。资源的价值观念淡薄,国家有关资源的法律法规滞后,保护资源的措施不力,浪费严重,人为破坏资源的现象十分普遍。当前迫切需要教育全民族树立起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确保在下个世纪和更远的将来,中国真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因短视行为而自毁家园。“节约资源”是正确的资源意识的科学概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资源问题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改变过去一贯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传统观念和盲目乐观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节约资源意识,将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观念变为自觉的行为。因此,迅速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方面的基本国策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以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既能对全国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资源意识起宏观指导作用,同时又是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滥采、滥伐、滥开、滥用等不加珍惜资源、严重破坏和浪费资源行为的谴责和制约,更是对全社会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一种要求和引导。
三、“节约资源”符合作为基本国策的特点和要求
基本国策是一个国家必须遵循的长期不变的基础性宏观战略。必须符合基本国情的需要。其基本特征是既有明确的长远性的指导作用,又能在实际中可遵循操作。我们认为,为实施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将其与人口问题、环境问题提高到同等高度上对待。“节约资源”完全符合作为基本国策的特点,它既有宏观指导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确定“节约资源”为基本国策,既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又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
确定“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具体建议
确定“节约资源”为基本国策,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深远。这是一项涉及到国计民生、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统筹兼顾,既要高瞻远瞩、为未来着想,又要顾及当前利益,保证现阶段的发展;既要有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宏观管理,又要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既要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又要有符合实际、方便执行的政策体系。总之,这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上下一致的共同努力。为此,根据我国在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对确定“节约资源”为基本国策及其实施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把资源管理纳入依法治国的范畴
完善我国现有的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加强各执法、监督部门的协调、合作,使我国现有的资源管理法规真正发挥作用,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为此,建议全国人大部署对已有的有关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进行执法检查。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就“节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策,尽早立项,加快立法进度。当前特别要加强执法力度,严肃处理人为破坏和严重浪费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制止资源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二、强化政府行为,加强对资源的宏观管理和全面保护
根据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资源价值核算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以便合理地、客观地评价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效果。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合理确定资源的价格,促进资源价值观念的确立,改变资源价格过低的状况。运用经济手段,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分配,建立资源地区性和季节性差价管理办法,调节、分配、缓和资源利用中的地区性、时间性矛盾。完善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经济管理制,所有者和经营者各司其职,杜绝浪费。增设资源保护税,由国家将此项税收专款用于发展或奖励公益性的资源保护事业和企业。
三、进行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全民教育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公益广告等形式和手段,在社会进行广泛的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在各级干部的培训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增设资源教育的内容。使全社会对我国资源的人均水平很低具有清醒的认识,形成资源的忧患意识,使“节约资源”成为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
四、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中的作用
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依靠科技人员的智慧,继续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已经成功的科研成果要大力推广,对重点、难点问题要组织科技力量集中攻关,更科学地保护资源,不断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要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节约、保护资源的重要意义,并成为生产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
五、开源节流并举,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
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开源节流。建议国家制定一些刚性的标准,类似于环境保护中的排污标准以达到有效地制止采矿业中的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选冶单一、回收率低下等粗放经营现象。与此同时,加强地质勘查、找矿工作;大力提倡和鼓励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立足在用好国内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市场调剂和补充,实现我国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我国资源合理的和可持续的利用。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