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履行职能 > 参政议政

李平: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双减”关键要取消
中考普职分流

发布时间:2021-10-28
来源:
【字体:

  考不上大学可以复读,考不上普高连复读的机会都没有。中考普职分流政策加剧了学生的升学压力和家长的教育焦虑,广大家长节衣缩食也要把孩子送到培训学校。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然而,遗憾地是,这些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超负荷学习压力的源头在中考普职分流,这一指挥棒不变,家长送孩子到校外培训的冲动就不会减少,孩子课堂学习的压力就不会减轻,唯有取消中考普职分流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一、取消中考普职分流的理由

  (一)普职分流过早不能满足产业高端化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越是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越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只有简单技能教育的中职和技工学校学员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随着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高端化,市场不再需要那么多的中职毕业生,越是在发达地区,中职的招生比例正在持续走低。一方面是产业高端化对低层次人才需求不断减少,一方面,我们还在实施普职大体相当的过早分流政策,实在让人费解。

  (二)普职分流过早阻碍人才发展空间。上职高虽然有机会成为大国工匠,但更多的将流向蓝领岗位,技工学校、中职学校(包括中专和职高),因侧重于技术性和职业性,在基础教育中与普通高中比劣势明显,上升渠道有限,学员能考上大学的几率较小,极大限制了学员的发展空间;目前很多高精尖的技术工种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为基础,中职生低水平知识储备也会大大地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且初中毕业生不具有较为完善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经过全面的基础教育,尚未形成成熟的个人职业规划,在此时进行职业教育并不适宜。

  (三)普职分流过早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教育应该立足于发现人才、发掘人才、激发人才,而不是早早地简单粗暴地以“分数”为标尺给总数达一半的十五六岁的少年定格未来,使很多有潜力的孩子错失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机会。当前,各地竞相实行人才战略,一方面花大成本引入外地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又将大量极具潜力的初中毕业生强制禁锢到中级职业教育,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极大浪费了人才资源,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上了高中才懂事,而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智商非常高,只要懂事了,学习成绩会突飞猛进,很多天才往往开化得迟且慢。俞敏洪参加了三次高考才考进了大学,马云参加了三次高考也只考了个专科成绩,很显然他们在高中不是成绩突出的学生,可是因为他们上了大学,就像获得了超级能量一样,人生连连开挂。

  (四)普职分流过早剥夺了一半未成年孩子被教育的“保姆功能”庇佑的机会。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学校教育不止是教授知识,更是陪伴和监督成长,培养孩子善良正直的品格,远远比孩子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重要。普高学校秩序好,环境单纯,离家近,有父母的监督呵护,给上普高的孩子提供了良好的“保姆功能”,使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长中多了很多走正道的保障。而上职高的孩子,学校离家远,父母鞭长莫及,学校的生源鱼龙混杂,老师的管理宽松自由,教育的“保姆功能”弱化,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四五岁正是孩子最叛逆的时候,最叛逆的青春期与最沉重的学习压力及最重大的人生抉择叠加在一起,这份压力和压力之下的反抗成为家长和孩子们不能承受之重。

  (五)“普职分流”和“不唯分数”自相矛盾。教育的核心是为了培养出健全的心智、良好的品格、丰富的知识和创新的头脑,分数和升学率只是教育的副产品,不应该成为教育的唯一目标。然而,当前我们基础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教育理想之间是自相矛盾的。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落实教育理想,制定了很多措施,可是这些措施除了让局面更混乱,让老师和家长更为难外,“减负”效果差强人意。

  二、相关建议

  (一)推行普职并轨培养体系。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让人诟病的根本原因在于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上有瑕疵,这些顶层设计上逻辑互反的矛盾点导致了教育实践的系列问题。因此,要想解决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重大问题,必须修正顶层设计上的瑕疵。不取消中考,学生在学校减轻的课业负担,还会以各种形式加在学生头上。为了祖国的下一代考虑,建议取消中考,调整高中阶段教育模式,启动普职并轨制培养体系,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

  (二)逐步取消中等职业教育。建议逐年扩大普高的招生比例,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甚至可以实行普高义务教育;按50%比例引导应届高中毕业生向高等职业院校分流,为人工智能时代储备既懂技术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人才后备。将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合并,向大专等高等教育升级,将现有的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优化组合升为职业类本科院校。推行5年制大专,推动现有的中职、技校大专等高职院校融合,推动中职教育向再就业教育转型。

  (三)打通高级技工所需基础教育知识瓶颈。高精尖的技术工种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为基础,中职生低水平知识储备大大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而高中毕业生经过较全面的基础教育,个人素质能力水平比初中毕业生更具可塑性。应尽快将初中职业分流逐步向高中职业分流转化,按50%比例引导应届高中毕业生向高职学校分流,夯实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所需的基础教育。

  (四)打通职业学历教育上升通道。中职毕业生学历教育渠道受限。学生想要读全日制高等学校的方法主要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面向中职生的单独招生考试(简称单招)或普通高考统招(简称统招)。但是单招有专业限制,必须报考与原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可选择性较小;统招的考试大纲又主要是以普高的教材为主,中职学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普高的知识,在基础教育中与普通高中比劣势明显,上升渠道有限,学员能考上大学的几率较小。建议大力发展职业本科和职业专科院校的建设,允许双一流普通本科院校与职业学院联合办学,职业本科、大专院校数量应与普通本科大专院校数量相当,且对职业本科、大专院校学生考研考博不设限制,拓宽技校、中专或职高学生学历教育上升空间。

  (五)打通职业教育发展市场化瓶颈。鼓励技校、中专、职高学校抢占二次就业市场,由政府补贴,针对制定本地区失业人群、基础教育薄弱的偏远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开展免费和低收费的职业教育,帮助此类人群迅速掌握符合当地发展所需的谋生技能,实现再次就业和快速脱贫。推动大专、本科职业院校与企业融合,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人才,鼓励高职院校自主设立研究院系,助攻企业发展技术瓶颈问题。

  (李平,长沙市政协副主席、民进长沙市委会主委)

作者:李平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