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华中学,常常会看到同学们习惯性地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带到学校来,大家争先恐后……
在进华中学,不时会看到学生们拎着装满衣服、笔、本子的包囊奔向邮局,他们风雨无阻……
在进华中学,总会看到有同学对着一张薄薄的信纸,时而微笑时而感叹,这是来自遥远的山区的问候,绵绵不断……
——这就是上海市进华中学的“城乡少年手拉手助学活动”。
号角在这里吹响
“城乡少年手拉手助学活动”于1999年由民进中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发起。在上海,这项活动由民进市委、团市委、市教委、市少工委共同具体筹划。“手拉手”活动一经发起,便在进华中学产生了巨大反响,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认真学习活动的有关通知精神并积极投入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在有关部门的帮助关心下,进华中学的学生与贵州黔西南州普安县罗汉乡的贫困学生结对,帮助他们继续完成学业,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几年来,“手拉手”活动在进华中学逐渐成为固定的专项主题德育教育活动项目,爱心助学的规模成效也逐年扩大,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希望在这里启程
进华中学的“城乡少年手拉手助学活动”是带着社会和领导们的鼓励、支持和大力协助上路的。在2000年5月15日,进华中学首届“城乡少年手拉手助学活动捐赠结队仪式”上,民进上海市委会刘恒掾、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夏秀蓉、团市委副书记陈靖、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劳国敏以及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周燮鹏、民进上海市委秘书长邵光宇等领导纷纷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他们要求我校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树立体验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思想情感,通过这项活动去了解国情,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乐于助人的优良品格。
进华中学陈国强校长在讲话中不仅提出了活动的规划措施和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还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贵州的地理特点和造成贵州经济落后的原因,让大家对自己的帮助对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两位分别来自预备班和高一年级的同学代表全校学生用真挚纯朴的语言越过万水千山向处于困境中的同龄人发出了温馨的问候,传递了立志与他们共同进步的坚定决心。在他们的倡议中说到:“身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一员,我们岂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一颗颗幼小而纯洁的心灵被无情的失学所威胁!同学们,让我们为同一片蓝天下的小伙伴奉献出自己一片爱心吧!”“我们会尽力解决你们在求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支持你们的选择。”“让我们携起手来,用心去聆听,用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一句句出自同学们那一颗颗纯洁善良心灵的热切呼唤,感人肺腑,极大鼓舞了全校师生,当场向贵州黔西南罗汉乡有关小学首批捐赠图书3000多册,书包1000多只,练习簿1500多本,文具3500余件,各种学习用品3000余件,现金6000元。
这次大会后,进华中学的“手拉手”帮困助学活动逐步进入了正常化和规范化,以后每年学校都会举行一次“手拉手”捐赠仪式,既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和对新一年工作的展望,促使这一活动每年都能更上一层楼,又是对新生的一次入学教育,巩固加强学生的互助意识,让爱心的种子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位进华人心中。
爱心在这里成长
进华中学领导对“手拉手爱心助学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它与学校一贯推行的“素质教育”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爱心在他们心中茁壮成长。陈国强校长、陈琥璋书记亲自远赴贵州普安县罗汉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带回了大量生动详实的一手材料。这些真实丰富的图文资料给在优越环境中出生、长大的学生们强烈的心灵震撼,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关怀他人之心,爱护他人之心。
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到长期、落实到帮困对象,进华中学成立了“城乡少年手拉手助学活动领导小组”,领导成员包括校长、党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班主任、相关教师以及学生会干部。围绕“手拉手”助学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各项具体措施,促进了活动的顺利展开。
爱心基金
从“手拉手助学活动”的长远性和规范性出发,进华中学领导高瞻远瞩建立了“进华中学城乡少年手拉手帮困助学基金”,并制定了章程,对基金的来源、管理、使用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该项基金由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代表在学校领导、教师的指导下自行管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更为他们提供了奉献爱心的空间。这项凝聚了进华中学1250多名学生和100多位教工的爱心基金,已汇出助学款计人民币38000元,尚余存款人民币18710.69元。
进华中学的“手拉手帮困助学基金”长期以来得到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而更难得的是民进上海市委机关支部也向基金捐赠了人民币2000元。来自社会的热心帮助,进一步坚定了进华中学做好“手拉手”助学活动的信心和决心。“手拉手帮困助学基金”不仅是进华中学宝贵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因为它充满了教师学生的爱和希望。
爱心接力
进华中学在具体落实“手拉手”助学活动中,还非常注意它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学校采用班级、小组或个人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助学活动,把帮助对象分别落实到各个班级,再由班级落实到小组或个人。学生与帮助对象结对,每学年主动与他们联系,定时定期地去邮局给他们汇款,使这一活动贯穿学生在进华学习生活的始终,成为了他们的一种责任,一种习惯。
在这一助学过程中,学生与遥远的同龄人共同成长,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结下深厚的友谊。在这一批学生毕业离开进华时,他们的帮助对象就由新入学的班级继续帮助。“城乡少年手拉手助学活动”作为进华中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为新生思想道德教育打下基础,使这项活动周而复始地持续下去,形成学校“接力棒”式的常规工作,成为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教育着每一位进华人。“爱心接力棒”在一届又一届进华学生手里传递,美丽的“爱心之花”也在一届又一届进华人心里静静孕育绽放。
爱心大使
参加“手拉手”助学活动的同学们不仅定时为罗汉乡的贫困学生汇去学费和学习生活用品,还向他们发出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件,关心他们的生活,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眼前的困难。罗汉乡的孩子们也纷纷回信表达他们对进华中学同学们的感激之情,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频繁来往于黔沪两地的信件飞过高楼大厦,越过崇山峻岭,为两地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识外面世界的窗口,加深了他们对彼此间的了解,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罗汉乡老山田胡沙小朋友在小学一年级时母亲因病去世,还留下四五千元的债,父亲和姐妹五人艰难度日,正当她面临失学的危境时,远在上海进华中学的同学们向这个可怜的小妹妹伸出了援助之手,让她重新背上书包。她在来信中说:“敬爱的老师和哥哥、姐姐们,你们与我相隔千山万水,却把爱心向我奉献,使我能安心读完小学……从今年起,我将每学期我的学业成绩向你们汇报,虽然看不到你们,但你们就是我的亲人……。”
另一位受助学生黄佐朝小朋友则在信中写道:“……已有好几天不能上学了,突然有一天我们学校的老师来到我家,要我继续上学,我也不知道哪儿来的钱,爷爷奶奶也说不知道,现在我长大了,老师说,这几年来一直都得到上海进华中学师生的照顾和帮助……我好想好想看到你们啊。但老师说你们离我们这里很远很远,我只能说声‘谢谢’!今后我一定努力学习,争取取得很好很好的成绩来报答你们的关心和帮助。”这样深情的话语不胜枚举。罗汉乡贫困学生们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仍然努力学习渴求知识,让进华中学的学生们感动、钦佩不已,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手拉手”助学活动成了进华中学自觉自愿的要求,为他人着想成了习惯。进华中学同学们的信则给处于困境中的同龄人带去了勇气和温暖,带去了大山外面的繁华世界的气息,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建设家乡。
罗汉中学团委写来的一封信中写道:“你们的来信在我校学生中广播宣读后,引起我们年少心灵的极大反响……你们有着很纯洁善良的友爱之心,非常值得人钦佩。你们亲切的话语使我们倍感温暖……听你们所说的话,我们才发觉原来我们有太多不懂的事呀!有很多东西也是我们缺乏的,有很多道理,好多知识还等待我们向你们多多学习。”
一封又一封满载爱心的信件,让参加“手拉手”助学活动的进华学生在拿出自己的一颗爱心、献出自己一份力的同时,增进了见识,收获了友谊,这也就是“手拉手”助学活动深受学生们欢迎的魅力所在。进华中学的“手拉手”助学活动,不仅充满了爱和希望,还有学生们从奉献中体会到的快乐。
爱心网络
“手拉手“助学活动不仅是进华中学与贵州罗汉乡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进华中学的教职工和学生家长们也纷纷加入了“手拉手”助学活动,出现了老师资助贫困学生,家长与学生共同负担一个孩子的学费等积极争取帮助贫困地区孩子的火热场面。
开展“手拉手”助学活动几年来,进华中学形成了“小手牵大手”、“大手牵小手”、“大手牵大手”的层次多样、形式丰富的网络格局,出现了两地学生与学生,教职工、家长与学生,教职工与教职工、家长与家长互动的热烈局面。教职工与家长们的配合参加无疑会提高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手拉手”助学活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爱心网络格局扩大了活动规模,将“手拉手”活动提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