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履行职能>社会服务>扶贫故事

王秉余的“一个样”和“不一样”

发布时间:2020-10-10     来源:民进浙江省委会

放大

缩小

  “作学生的,要做到老师在和不在的时候一个样。”王秉余在进科技局之前的职业是老师,四年多的教书生涯让他习惯性地讲这句口头禅。他下乡当农村工作指导员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每项工作都要一个样”。

  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从2013年做农村工作指导员开始,他就把路里坑村当作自己工作的另一个场地。

  刚到村里时,刚好遇上行政村合并,原来的下蓬、石岩、路里坑三个自然村合并成“路里坑”一个行政村,原本的百余户的小村一下子变成了1800多人的大村。人多了,矛盾也随之而来,首当其冲的当属社保问题。原下蓬村的集体财产较多,村民的农村医保都由村里支付,而原石岩和路里坑村的集体债务较多,全部由村民自付。合并后,如果全部由村里出,根本负担不起,如果全由村民自付,那么原先下蓬村的村民肯定有意见。

  新的村两委压力巨大。

  王秉余和村两委的同志一起想办法,到村民家里去了解情况,一趟不行,两趟、三趟,他用当老师时的细心和耐心一点点地做工作。衢州市科技局也每年给村里10万元的扶贫资金,最终根据资金和人员的情况,确定了由村里支付50%,村民负担50%。合并后村两委的第一道难关顺利通过。

  “我想用我的努力,让路里坑村变得不一样。”王秉余说。

  路里坑村依偎在三衢山脚下,作为衢州人的母亲山,在衢州人心中有难以割舍的乡愁记忆,南宋诗人曾几《三衢道中》一诗中描述这里的美景:“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但有很长一段时间,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路里坑村属于辉埠镇,“辉”取意“灰”字,顾名思义,整个镇烧制石灰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镇内村民靠山吃山,大多以烧石灰为主业,一年到头空中烟雾缭绕,大气中飘散着细细的石灰粉尘,整座三衢山都是灰蒙蒙的,没有一点绿色,就连山下的树,树叶上也都常年像覆盖着一层白霜。

  本着要让路里坑“不一样”的想法,王秉余一头扎进了三衢山脚下的这个村庄。他要了解这里,熟悉这里,掌握这里,然后,慢慢地和这里的人一起改变这里。

  他发挥科技部门、民主党派等资源、人才优势,积极构建科技扶贫的长效机制,用科技的手段、创新的思维、绿色的理念,由“输血”型帮扶向“造血”型帮扶转变,由“运动”式帮扶向“常态”式帮扶转变,由“脱贫”向“致富”转变,从强村富民的根本上精准施策。先后支持路里坑村建设三衢沿线绿化、文化活动中心整治提升、葡萄基地、火龙果基地、污水治理、农家乐庭院整治等项目,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投身到剿灭劣Ⅴ类水攻坚战、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公共厕所建设。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主动邀请省、市高校科研院所、衢州民进治水、环保、园林、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到路里坑村实地调研“把脉”,拿出了“清水源、洁村容、绿空地、亮道路”的污水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融合的规划方案。

  关闭的石灰窑经过整治复绿,几乎和三衢石林景区融为一体,曾经冒白烟的石灰窑,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而他一次次地往村里跑,村里人已经习惯有事找“王指导”。

  在外打工的曾志法记得,“王指导就像亲兄弟一样,跟我讲着民宿的发展前景,我觉得那就是我想要的。”他家三兄弟的房子都在三衢石林山脚下,三栋房子整整齐齐一字排开,门前便是一片田野,抬头就能看见山,再走几步就是三衢石林景区的大门,位置优越、环境宜人。从2017年6月份开始,三兄弟从外地回到家乡,联手打造田园综合体,把其中的两栋房子改成吃住一体的民宿和饭店。

  而这些,才刚刚开始。原本废弃的矿山,将修建成国家矿山公园。路里坑村的各民宿点将与三衢山完美结合,以“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和谐统一”为规划原则,师法自然、胜于自然。通过点状分布的空间结构,将景区大道两边的新老建筑巧妙融合,重现了三衢驿道“移步换景、常看常新”的昔日风貌。

  “村里越变越好,我们的计划也在不断跟进。”曾志法说,在王秉余的建议下,三兄弟的另外一栋房子计划改造成田园风格的高端民宿。除了民宿,他们还流转周边土地,发展创意农业。如今像曾志法三兄弟一样做民宿的有二十多家,他们自己富起来的同时,也带动了村里的发展。

  “我们路里坑村越来越美了。”村里的人和王秉余聊天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说出这句话。

  是的,“从矿山到“看山”卖景”,家门口的国家4A级景区三衢石林,已实实在在地让乡亲们体会到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王秉余没有停下来,他马不停蹄地在村里和各个部门之间跑项目。用科技项目、文化+项目的手段,打造文化广场、洞口自然村美丽庭院、东山脚民宿集中区水塘景观、石岩自然村至石村村居家养老会议室道路拓宽……随着这些项目的开展推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路里坑村真的“不一样”了。但新的“不一样”还在路里坑村发生着。

  “我们路里坑村的下蓬是移民村,下一步要把移民文化展示给大家。”王秉余早已把自己当作了路里坑的一员,张口就是“我们路里坑”。而下蓬新安江文化一条街、新安移民展示馆、等一系例项目民俗项目紧锣密鼓地开展。王秉余觉得自己的农村指导员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充实,而路里坑村的明天也会越来越“不一样”。

作者:     责任编辑:邵飞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