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会员风采

郁奖得主专访 | 潘向黎:爱情可能是人生最大的自由

发布时间: 2023-04-18
来源: 潮新闻
【字体:

潘向黎 第七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得主 获奖作品:《荷花姜》  

  潘向黎,小说家,文学博士。现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长篇小说《穿心莲》,小说集《白水青菜》《上海爱情浮世绘》等,专题随笔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散文集《万念》《如一》等多部,共三十余种。

  侧身在你卡座对面冷峻运刀的日本料理主厨,也许正在面无表情地观察你的爱情。乍一听,多少有些令人惊讶,可转念一想,这不正是都市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的故事吗?

  获第七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的《荷花姜》,正是以一位日本料理店主厨丁吾雍的视角,审视一对都市中独特食客的爱恨情仇。主厨丁吾雍是爱情的旁观者,也是爱情的局中人。人来人往,写的都是都市里的人和心事。

  爱情、婚姻、美食、杭州印象……潮新闻记者专访作家潘向黎,听听她是怎么说的。

吃饭和写小说,细致都是必须的 

  熟悉潘向黎的读者,大致都会对她的作品有一个印象:精彩的故事情节之外,对食物细致入微的描写往往会跳出来抓住你的眼球。这令人很难不好奇,现实生活中的她是个“吃货”吗?且先来欣赏两段:

  她自己一个人喝,点的是烧酒黑雾岛。起初丁吾雍给她推荐过清酒出羽樱,她要喝烧酒,丁吾雍就推荐了白波和锻高谭,她一个嫌淡,一个嫌甜,最后选定了另一种――黑雾岛。(《荷花姜》)

  上好的排骨,金华火腿,苏北草鸡,太湖活虾,莫干山的笋,蛤蜊,蘑菇,有螃蟹的时候加上一只阳澄湖的螃蟹,一切二,这些东西统统放进瓦罐,用慢火照三、四个钟头,水一次加足,不要放盐,不要放任何调料。(《白水青菜》)

  写食物并不是稀罕事,但把食物写得有代入感,令读者食指大动,则是一种本领。此中奥秘,潘向黎并不吝啬分享:“小说的细节关乎成败,写人物对话是如此,写景物是如此,写菜肴也是如此。细致是必须的。”

  生于泉州,长于上海的她,早已习惯了江南精致的饮食,却也毫不意外地继承了上海这座城市在味蕾上的包容。日本料理、西式简餐、广东餐馆的一盅两件、茶餐厅的午市套餐……一个人吃饭在潘向黎的生活中是常事,也使她得以更细致地观察盘中乾坤。

  汪曾祺曾经谈到,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潘向黎深以为然。她说:“我很喜欢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小说、散文都喜欢。他写吃食的文章,或多或少影响了我。文史学者、美食随笔作家赵珩先生也对我有所影响,我曾多次和他们夫妇一起吃饭,他对美食的率真热爱,鼓励着我在作品里理直气壮地呈现美食之美。”

  吃饭和写小说,这两件事单拎出来,乍一看来,用上海话说仿佛有些“弗搭界。”但潘向黎却认为,无论最终以哪种形式,饮食势必会影响一个作家的创作。作家也许是最关注美食的一群人,他们大多热爱生活,感触敏锐,更有将这种敏锐转化为文字的意愿和能力。

  潘向黎喜欢独自在餐厅里,听那些有趣的对话,看到很多鲜活的场景,像戏剧的一个小片段,非常有意思。她说:“有的餐厅里的情景,会经过虚构过程中一些我自己也不能预料的过程进入我的小说。”

每次离开杭州后,很快又会想念 

  潘向黎对杭州是亲切的。“我很喜欢杭州。杭州这么美,大概没有人不喜欢吧!”口说无凭,潘向黎还拿出白纸黑字为证。

  散文《最爱西湖行不足》回忆的是,六岁时父母带她第一次到杭州的往事。

  《真与烟霞相接纳》一文以明张明弼的《六贤祠》诗为引,写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这几位和杭州的知音,这种“湖山知己、烟霞伴侣”的境界,令潘向黎心向往之。

  在长篇小说《穿心莲》中,她甚至特地以杭州为背景写了一章《西湖谣》,里面有一段这样的描写:“隔了几十米的草地和树荫,就是波光潋滟、嫩绿柔滑的西湖了。这个湖真是让人安顿,她的大小刚刚好,她清也清得刚刚好,媚也媚得刚刚好。以前我来过很多次,每次都觉得看够了,等到离开,很快又会想念。”她说,这一段也是她的心声。

  未曾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不,潘向黎和白居易又默契上了。

  杭州的湖光山色,不仅是文人墨客的天堂,似乎也盛产凄美的爱情。梁山伯和祝英台万松书院相识、许仙与白娘子在西湖断桥邂逅、苏小小与阮郁的故事也发生在此……一座城市诞生了如此多的爱情传奇绝非偶然,杭州无愧为中国的古典爱情之都。

  作为一名擅长写都市爱情的作家,对此,潘向黎有着她独特的视角。她说:“杭州古典爱情里,我更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里,他们在爱情里面是平等的,爱情在他们人生里的位置是一致的。至于许仙和白娘子、苏小小和那位书生,似乎都不平等,甚至还有一些相互的误解。其实,很多人认为古典的爱情都很美,那也是一种想象。如果透过故事看清现实。你会发现就连林黛玉这样的贵族女子都没有选择的权利。”

  在她眼里,爱情的本质是双向选择,平等是爱情的基础,无关于古典现代,也无关乎贵贱尊卑。诚如她自己曾说的那样,“爱情是彼此心动,像两颗沙子奇迹般地从沙漠里跳出来,互相辨认,你觉得对方是特殊的那一颗,对方也觉得你是特殊的另一颗,两颗沙子不愿再次失散在沙漠里,于是选择了在一起。”

不易发生爱情的时代,仍鼓励年轻人恋爱 

  从2007年获得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白水青菜》,到本次获得人民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和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的《荷花姜》,对都市爱情的观察,一直在潘向黎的文学创作中占据重要的部分。

  《荷花奖》生动地展现了当代都市男女对婚姻的望而却步,对人生的选择恐慌。潘向黎固然钟爱小说中爱而不得的女子,却也对恐而不婚的男子报以理解。作为小说家,她对笔下的任何一个角色都给予相应的同情和悲悯。甚至连与女友同居十年未婚的主厨丁吾雍,潘向黎也暗暗推了一把。

  爱情和婚姻,恰恰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最关注的问题。有的读者试图从小说中获得答案。其实,倒不如直接问问潘向黎。

  当记者问及对年轻人对爱情和婚姻有什么建议时,潘向黎笑道:“年轻人不一定需要别人的建议吧?结不结婚,都有自己的理由,草率地给出建议实际上是自以为是。但有一点似乎是确定的,如果对世界和他人都缺乏兴趣,偶尔去相一次亲就想乘坐‘婚姻直通车’,恐怕不是爱情的正确打开方式。”

  她诚恳地说道,比起结婚,我更支持年轻人去追寻爱情。这个时代不是容易发生爱情的时代,特别在大城市,年轻人生存压力大,有人甚至说“爱情里最好的一部分已经死去”。我懂得现在年轻人的难,有时甚至很心疼他们,但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生,也往往不能选择自己的死,爱情可能是人生最大的自由,简单放弃了真的很可惜。我赞成所有的年轻人都勇敢地去爱,祝愿他们拥有美好爱情。

  潘向黎对记者说,对待人生我倾向于悲观主义,但这一点不妨碍我兴冲冲地生活和写作,一点不妨碍我兴冲冲地鼓励和支持年轻人恋爱。她打了个浪漫的比喻——最近正是鲜花盛开的时节,但每天的落英缤纷也令人伤感,幸亏我知道明年还会有一批花朵出现在枝头。就像一代代的人来到人世间,经历各自的人生,喜怒哀乐,生生不息,这样想,我似乎又倾向于乐观了。

郁达夫和鲁迅的友谊,鲜为人知 

  “对我来说,现代文学史上浙江籍的文学家,第一位会想到鲁迅,第二位若不是茅盾,就是郁达夫,反正郁达夫肯定在前三。谈起浙籍文学家,绝对不可能绕过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都是中文系必读的。”

  作为先后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和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的作家,提起两位浙籍文学家,潘向黎对他们的友谊感到钦佩。

  鲁迅先生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时代的旗手、真正的勇士,他刚直的文风与纤细、敏感,甚至有时颓废的郁达夫反差极大。令人意外的是,两人的友谊却异常牢固,且贯穿始终。鲁迅先生曾和北新书局的老板因版税闹过不愉快,也是郁达夫出面作“和事佬”。

  郁达夫在鲁迅先生逝世后不久曾说过:“人们认为我和鲁迅思想不同,性格迥异,却不知道我和鲁迅是交谊至深,感情至洽,很能合得来的朋友。”

  回首两位巨匠在文学史上留下的这些踪迹,潘向黎不禁感叹浙水敷文,地灵人杰。

  4月21日,第七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即将在杭州富阳举行,届时,在郁达夫的故乡,我们期待与潘向黎的相见。

  (潘向黎系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市作协副主席)

作者: 方涛
责任编辑: 邵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