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会员风采

陈敬黎:在纸面舞蹈的作家

发布时间: 2023-05-06
来源: 湖北日报
【字体:

《天下咸宁人》访谈嘉宾——陈敬黎(咸安籍)。咸宁广播电视台记者 李欣 李理 摄

人物名片

  陈敬黎,1965年出生于咸宁马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根据其长篇小说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守望家园》由央视拍摄播出,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汀泗桥》获首届方志敏文学奖小说大奖,长篇小说《茶道通漠北》入选2022年度湖北文艺精品项目,散文《云上花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和考试试卷。

  1995年至今,陈敬黎创作的文学作品累计约800万字,是湖北文坛一位高产作家。近日,《天下咸宁人》栏目组来到咸安区马桥镇,专访这位在纸面舞蹈的作家。

访谈现场。咸宁广播电视台记者 李欣 李理 摄

文学创作的“第一桶金”

  陈敬黎出生在农村,青少年时代热爱阅读。书看多了,就有了写书的想法。17岁那年,他在《咸宁文艺》上发表处女作《雕秋》,激动不已。又过了十几年,他用自己的作品叩开央视大门,掘到文学创作的“第一桶金”。

  1995年,陈敬黎被借调至当时的咸宁地区群艺馆,专心写作。然而,命运似乎故意跟他开玩笑——连续几年,他创作的文字只能放在自己狭小的书房里,无人问津。

  付出总有回报。2000年,根据陈敬黎创作的长篇小说《窗外的月亮》改编的电视剧剧本《守望家园》由央视投入拍摄,次年在央视八套播出。陈敬黎一举成名,拿到不菲的稿酬和奖金。这是他从事专业创作以来,收获的“第一桶金”。

  “我出生在农村,参加工作后,也在农村。我一直想,怎么让父老乡亲富起来,就构思写大学生回乡当村书记的小说。”陈敬黎说,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跟现在的作品相比,显得稚嫩,但是他非常喜爱,“赋予作品深厚的思想,关注父老乡亲的生活,这是作家能够成功、作品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

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

  “我有一个习惯,每晚必看央视一套新闻联播。”通过这个节目,陈敬黎可以获知国内外重大新闻,更可以知悉全国的舆论导向,对他在创作中写什么、怎么写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013年秋天,陈敬黎在创作长篇小说《汀泗桥》时,通过收看新闻联播,敏锐捕捉到“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机遇。

  从新闻中汲取灵感,他有了新的想法,决定以“一带一路”为主题写一部长篇小说,大量收集相关素材后,敲定以万里茶道和历史人物切入,写成长篇小说《茶道通漠北》。

  “我长期收看央视《新闻联播》,它播什么我就写什么,不会跑题,也跑不了。”陈敬黎说。

在纸面舞蹈 用生命写作

  陈敬黎酷爱钢琴曲《出埃及记》,每当写作疲惫了,便打开音箱播放,百听不厌,“那激情飞扬的马蹄声,又将我托起,推到书桌前坐下来……”陈敬黎说,那些飞奔的音符告诉他,如果没有躺赢的命,那就站起来奔跑吧!

  2010年,三卷本141万字的长篇小说《汀泗桥》基本完稿,陈敬黎离开省作家协会长阳创作基地,回到家乡咸安汀泗桥镇。

  挚友黄定槐前来探望,看见他的双脚肿得连拖鞋都穿不进去,吓得惊呼:“敬黎,你这样拼命要死人的,赶紧去医院!”

  陈敬黎笑笑:“要死也得等我把稿子改完。”他不顾友人再三叮嘱,坚持完成了写作。

  “我也知道身体出问题了,因为长期不动,体内毒素排不出去,导致转氨酶严重超标。”陈敬黎说,医生开药让他吃,并再三叮嘱要坚持运动。但他做不到,每天放下笔,便只想躺着不动。久而久之,双腿开始浮肿。

  日复一日,他在纸面舞蹈,用生命写作。

  《汀泗桥》经过三次修改、校正后,书稿交给长江文艺出版社,陈敬黎这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走进医院,住进病房。

写最熟悉的故事 让老百姓都能懂

  陈敬黎的创作态度始终如一,遣词造句反对晦涩深奥,提倡平易近人,作品中从来不用生僻字,就连一些不常见的成语也很少用,“要用最平实的语言,来写最熟悉的故事,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看懂”。

  长篇小说《茶道通漠北》出版后,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如此点评,这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也是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通过这部小说,可以了解咸宁灿烂悠久的茶文化,重温南鄂大地红色历史故事,“希望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让这部作品绽放光彩,让咸宁通过文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沉浸于写作之中,陈敬黎经常忘记了具体日期,“我记得有一年端午节,外边有人家放鞭炮,我还在心里嘀咕:今天谁家有喜事,我不会忘记了吧?”后来才醒悟,原来过节了。

  2022年6月,在武汉举行的陈敬黎作品研讨会上,有评论家将他与路遥类比,认为他是一位“苦行僧”式的作家。

  写作苦吗?陈敬黎说,写作过程确实很苦,但是当一部作品最终完成了,脑子里的故事“全部清空”,他可以一直坐着发呆,抽几包烟,品几口茶,“那是最放松、最快乐的时刻”。

作者: 汪洋
责任编辑: 谷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