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会员风采

重温历史 再添奋斗激情 不忘初心 大展建设蓝图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

发布时间: 2023-05-18
【字体:

  时间的年轮刻下的是拓荒者的足迹,历史的卷轴描绘的是奋斗者的风采。

  75年前,中国共产党响亮地发布了“五一口号”,中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热烈响应,召开会议,发表宣言,奔赴解放区,共商建国大计。一时间,全国上下,一扫乌云沉沉的阴霾,洋溢着脱离苦难、迎接光明的无限喜悦。

  回顾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五一口号”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程,加速了新中国建立的步伐;我们明确地认识到,“五一口号”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五一口号”是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内容形式的丰富和发展,“五一口号”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创美好未来的不竭动力!

  重温历史,我们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更加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奋力打造中国手工茶第一村

  作为一名民进会员和省政协委员,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当充分发挥我的专业技术特长和全市专业协会会长的平台优势,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奋力将自己所在的峨眉山市双福镇合江村打造成为“中国手工茶第一村”。

  合江村有悠久的人工种茶历史和手工制茶历史,几乎家家有茶地,户户会炒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优质的地理环境优势,气候温润,风景秀美,有独特的丹霞地貌,是培育优质观光茶园和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的理想场所。

  而我本人拥有茶叶生产加工的先进技术,我不仅取得了国家高级制茶师和高级评茶师资格,建立了四川省大师工作室,而且建立了茶叶产业合作社,组建了一支朝气蓬勃的年轻团队。

  近年来,我组建的峨眉山古来茗心茶业有限公司依托本人的大师技能工作室和峨眉山古来茗心手工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基地”,以及峨眉山市“嘉峨茶谷手工茶传承基地”,扎实建设生产基地,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同时,还主动承担了乐山市和峨眉山市两级政府举办的手工茶技能大赛,积极推广峨眉山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和文化,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奔康、助推乡村振兴。我公司被峨眉山市政协命名为首批“双助”活动示范单位,先进事迹被多家省市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目前,我组建的公司购置了30余口电热炒茶锅发放给村民,积极开展免费手工茶生产技术指导,吸纳村民加入古来茗心茶叶产业化合作社和峨眉山手工茶协会。我相信,不远的将来,全国手工茶第一村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为峨眉山增添一道新的风景。

全力兴办全省一流的手工茶培训学校

  兴办全省一流的手工茶培训学校是我的人生夙愿。我认为,实现这一目标,完全具备现实性和可能性。

  四川是全国茶叶大省,峨眉山市有茶园面积23万亩,是全省的茶叶大县,茶叶已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众多茶农以茶为生。

  手工茶最适宜个体茶农经营,相对于机制茶,它的资金投入小,易于学习掌握,见效快,加上国家近年来大力弘扬和鼓励民族传统工艺,努力培植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茶附加值也在不断增高。

  同时,手工茶极具旅游观赏性,每年全国各地组织的制茶技艺大赛无一例外都是手工制茶比赛;国际茶叶节现场观摩表演无一无一例外地都手工茶现场制作表演。

  兴办手工茶培训学校不仅可以助农增收致富,振兴全市茶叶产业,还可以成为全市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甚至可以让峨眉山市成为全国茶叶制作和茶艺表演人才的培训学习中心。

  目前,我已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具有中高级茶技师资质的8人。公司现设立多个手工茶生产加工实习点,开设有2个大师工作室,设立了一个手工茶培训中心,举办手工茶培训班6期,先后培训贫困茶农、手工茶技师和茶文化爱好者1800余人次。还接待了来自民族地区的青川县蒿溪回族乡炭河村绿丰茶叶专业合作社、正荣茶叶专业合作社及地坪村和青光村的茶叶加工大户一行9人,为他们量身定做开展为期七天的免费培训茶叶制作工艺技术。接待了来自国家级贫困县马边彝族自治县的茶农数十人学习手工茶制作技艺。

  我相信,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我们的奋发努力、坚持不懈,一定能把手工茶培训中心建成全省一流的手工茶培训学校。

精心打造全国高端手工茶示范基地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我的心愿是在家乡精心打造一个高端手工茶示范基地,带动茶叶种植、加工、参观、研学、销售全产业链,成为全国知名的示范基地。

  为此,我在峨眉山市双福镇合江村流转土地,发展茶园,种植珍稀古茶树1万余株,新建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茶旅研学基地。吸纳茶农112余户加入手工茶合作社,无偿提供优质茶苗、有机肥料和制茶电炒锅。

  我的理想是全力培植“古茗源”茶旅田园综合体,打造手工茶研学基地和青少年科普园,精心编制《古茗源战略发展计划书》,完善茶园景观旅游的总体布局,完成景观道路、接待中心、茶文化博物馆、风情小屋、茶旅文化公园等建筑设计建造,申报四川省和国家级茶文化研学基地。让“古茗源”名满天下,为助力乡村振兴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一口号”铭刻光荣历史。今天,我们重温历史,启迪未来,踔厉奋发再奔新程!

  (作者系四川省政协委员、民进乐山市委会委员、民进峨眉山市总支主委,峨眉山古来茗心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峨眉山手工制茶协会会长)

作者: 王敏
责任编辑: 谷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