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勇:“新疆发展棉花全产业链面临难得窗口期”
“当前,我国东中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正处于‘升级、入疆、出海、出局’的重大调整期,为新疆发展棉花全产业链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我们要抢抓历史机遇,加快延链补链强链,以着力打造国家优质棉花棉纱基地和以向西市场为主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为目标,加快产业由棉纺竞争力强向产业链供应链综合竞争力强转变,力争用10年时间,建设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质效领先的棉纺织生产基地,‘一带一路’生产和商贸流通重要枢纽、面向中亚地区与周边国家的重要时尚策源地,构建具有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纺织服装产业体系,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就业和促进社会稳定作出更大贡献。”9月15日,被称为“新疆棉花产业代言人”的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梁勇向记者讲述了他当下的工作重点。梁勇还特别提到,2021年以来,不惧打压的新疆棉花产业继续保持蓬勃发展态势,棉花总产量增长11.1%,规上纺织服装企业营业收入增长52.8%。
梁勇介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棉耀天山——新疆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成就展》如期举办,展览共分4个单元,分别是棉缘千年、棉舞天山、棉海交响、棉启星辰,讲述了一朵棉花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奇迹和一根纱线如何编织成为连接世界的产业经纬的故事。在梁勇看来,不仅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和战略物资,而且棉花产业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棉花的故事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也是一幅照见国家命运的时代缩影,所幸,中国有新疆,新疆赶上了好时代,才能成就“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的辉煌。
梁勇给出了一组新疆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的喜人数据:2024年新疆棉花总产量568.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2.2%,占全球的近1/4;平均亩产154.9公斤,是长江流域单产的211.6%、黄河流域单产的185.1%;棉花品质已与美棉、澳棉相差无几,棉花长度28毫米以上占比98.1%,马克隆值A+B级占比93.1%,居世界前列;全疆纱锭达近3000万锭,各类织机达6万多台,纱锭和织机增速均为历史之最,棉纱产量居全国第二;新疆棉花涉及200余万各族群众的就业和生计,其中,70%以上的新疆棉农是少数民族群众,植棉收入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全疆备案纺织服装企业超过3900家,全产业链吸纳就业100余万人……
梁勇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消费国和纺织品服装生产国与出口国,棉纺织产业总营业规模在万亿元左右,新疆已经将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纳入“十大产业集群”,当前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业具有如下三大优势:一是资源优势。得益于机械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广泛应用以及规模化的推广,新疆棉花机械化综合耕种收率达97%,机采率达90.8%,其中,亩均人力成本同比下降25.1%,仅为5年前的51.9%,相信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慧农业的推广应用将进一步降本增效。二是能源优势。新疆的电力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空间巨大,吨纱用电成本较东中部地区低1600元左右。三是政策优势。国家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和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就业政策,予以财政资金等特殊支持。2024年新疆系统调整优化自治区棉花及纺织服装产业政策措施,这是10年来的第一次,有利于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梁勇表示,力争到2030年,新疆棉花疆内转化率从目前的42%提升到60%左右,纺织服装产业营业收入从目前占全国1.88%达到5%以上。
梁勇本是中央国家机关来的挂职干部,因为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需要而留了下来,满脑子想的全是如何助力新疆棉花站上世界之巅,他建议,“从棉花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重视自主品牌供应链体系建设,扩大国棉内需,提升竞争力,提高我国棉纺织产业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建设棉花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充分利用现代化生产要素、现代化技术,推动棉花产业规模化、协同化、数字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我们还要开展棉花质量追溯体系和棉花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以国家级棉花棉纱交易中心为平台,大力推广‘新疆棉花’公共品牌认证,积极培育一批棉纺织自主品牌,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和喜欢新疆棉花、消费新疆棉制品;同时还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加强与海外知名品牌的合作交流,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断提升新疆棉花的美誉度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新疆棉花不管是产量还是品质均居世界前列,然而国际棉花定价权和话语权仍掌握在美英等国家手中,只有从生产到消费多管齐下,才能实现产业自主,争取我国棉花的国际话语权和定价权。”梁勇的脚步不敢停歇,目标远大,仍需时刻赶路!
(梁勇系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