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会员寇学臣:用“烛光”点亮乡村孩子的书法梦想

图为寇学臣在新疆库尔勒十一小学为学生讲授临摹创作技法。
在广袤的华北平原,在雄奇的燕山深处,在遥远的新疆西藏,有一束温暖而坚定的“烛光”,照亮了成千上万乡村孩子的书法课堂。这束光的点燃者与守护者,就是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民进石家庄市委会副主委寇学臣。
十二年来,寇学臣发起并推动“烛光计划”大型公益项目,以书法教育为桨,以师者仁心为帆,奋力推动教育公平的航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乡村教育的田野里生根发芽。
一切的起点,源于一次深入乡村的调研。2013年前后,寇学臣在走访河北省十几所乡村小学时,一次次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刺痛:书法课表静静地贴在墙上,教室里却看不见墨香弥漫的书写景象。由于专业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匮乏,许多孩子甚至没有见过真正的毛笔和宣纸。
“书法不该成为乡村孩子们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作为一名书法教育工作者,寇学臣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为教育部印发不久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在乡村找到落地路径。
就在那一刻,寇学臣萌生了一个念头:要发起一项公益行动,汇聚专业力量,把优质的书法教育送到最需要的乡村学校去。“我希望自己能如一束微光,驱散些许黑暗,而万千微光汇聚,便可成星河。”于是,“烛光计划”应运而生。
从蓝图到实践并非坦途。项目启动初期,寇学臣几乎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四处奔走,联络各方,筹措资源。他的热忱和专业的方案设计,先后得到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河北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民进河北省委会、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最终构建了“高校主导、政府联动、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为项目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寇学臣的足迹,从河北省内的11个设区市开始,一步步走向全国。十年间,他带领团队和志愿者,在新疆开展“翰墨润疆”活动,让民族地区的孩子感受汉字之美;为西藏的孩子们送去笔墨纸砚,也带去文化的交融与尊重;在云南、贵州的深山里,点燃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热爱。
“寇教授是我们见过最‘拼’的教授。”长期参与项目的民进河北省委会原二级巡视员潘光说,“高校教学之余,他不是在乡村学校讲课,就是在去往乡村学校的路上。每次送教下乡,他都坚持亲自示范讲解,手把手地教老师、教孩子,仿佛不知疲倦。”
“烛光计划”的内涵,远不止于物质的捐赠。寇学臣深知,唯有激发内在活力,才能实现真正的“造血”。他首创了“种子教师”培训模式,为乡村教师提供系统性的免费培训。
来自贵州金沙县的张燕老师,经过培训后激动地说:“寇教授不仅教会了我们怎么写,更教会了我们怎么教。我现在是学校里的书法‘明星’,孩子们都特别崇拜我。”如今,像张燕这样的“种子教师”已有819位。
寇学臣精心策划“百所乡村学校师生作品巡展”,创新性地采用“三色装裱”:专家作品裱以红绫,喻为“红烛”;教师作品裱以黄绫,视为“硕果”;学生作品裱以绿绫,象征“希望”。
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庄重地装裱展出,那种被尊重、被认可的喜悦,化作了无比强大的学习动力。“我的字也能挂起来展览了!”这成了许多孩子自信心的起点。
寇学臣还积极谋划为项目制作了主题歌《一烛星光》,用旋律传递“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这首歌,如今在许多项目学校传唱,成为凝聚团队、激励师生的精神号角。
十二年筚路蓝缕,十二年春华秋实。寇学臣和他的“烛光计划”,结出了累累硕果:
——从“一盏烛光”到“万点星光”:项目辐射全国21个省区市,建立189所书法实验学校,培训教师5000余人次,惠及师生逾60万名,捐赠物资总值超1000万元。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项目的“UGS协同机制”和“JPJP帮扶路径”成为全国书法教育公益领域的典范模式,被多地借鉴推广。师生作品巡展更是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让乡村孩子的作品登上了国家级的艺术殿堂。
——从“书写技巧”到“文化自信”:无数孩子因为这项计划,拿起了人生第一支毛笔,找到了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书法成了他们“育德、启智、审美、修身”的重要载体。
寇学臣的付出,也获得了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他先后荣获民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河北省最美教师等荣誉。然而,在他心中,最高的奖项永远是孩子们工整的作业、教师们进步的喜悦和校园里弥漫的墨香。
“一烛之光,点亮梦想。我相信,每一分坚持都能带来改变,每一束微光都能照亮未来。”寇学臣如是说。如今,他依然奔走在路上,那束温暖的“烛光”,正照亮着更多孩子的梦想,也书写着一位师者“启智润心,弘道化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