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开明视点

殷贤华:“惠民有感”——文化惠民的检验尺

发布时间: 2023-09-19
来源:
【字体:

  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如何呼应老百姓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如何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这是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出发点之问,也是落脚点之问。

  文化惠民,贵在“惠民有感”。“惠民有感”是文化惠民的检验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导向之一。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共重庆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针对“惠民有感”提出明确要求:“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事实上,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群众是“有感”还是“无感”,是“好感”还是“反感”,得由群众自己说了算。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现实工作中,一些地区的干部没有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唯上不唯下”,只顾围着上级划定的框框转,搞包办代替,把文化惠民工程搞成了“文化摆设工程”。比如一些农家书屋的图书,常年无人问津,封面或书脊已经蒙上了厚厚的灰尘;比如一些建在农村偏僻院落的篮球场,常年“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比如一些地区办的文化节,已经变成“政府办、干部干、嘉宾客串、群众不看”的圈内活动……这样的文化惠民工程,严重脱离群众,群众肯定是“无感”的。

  更有甚者,一些地区的干部为了一时虚名,好大喜功,大兴文化“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把“为民办实事”变成了为“名”办“虚”事,比如为了打造乡村建筑文化景观,推山削坡、填塘截溪,溪流、沟渠等驳岸硬化过度,破坏了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比如花重金打造地方文化地标,动辄投资上亿,劳民伤财,群众苦不堪言,网民讥讽一片……这样的文化惠民工程,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群众肯定是“反感”的。

  不要小看了广大群众的“无感”和“反感”。它的危害,说轻一点疏远了干群关系,说重一点损害了政府形象,再说重一点甚至可能影响执政之基。

  这正是:民生无小事,民心大于天。

  网上有这样一句热语:文化,让生活更加美好。

  最近,网上新添了一句热语:文化惠民,让美好生活成色更足。

  我们常说,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而“惠民有感”,就是要让文化惠民传递更多民生温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美好感受。

  知民意——文化惠民的基础前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体感、认同感。文化惠民是党和政府亲民爱民政策的体现,也是“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既然亲民爱民、执政为民,“民”是主体,那么文化惠民政策出台前,政府应该走进群众,多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多了解群众的呼声和需求,多问问群众是否认可、是否愿意、是否同意、是否满意。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标准,这是坚持民本思想,落实“惠民有感”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要义。

  给实惠——文化惠民的目标保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一词由此迅速流行。文化惠民“获得感”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如果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一座城市的繁华之貌,那么,群众脸上洋溢的笑容则是一座城市的幸福之美。

  民参与——文化惠民的组织手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体验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群众向来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政府必须引导支持群众参与其中,充分发挥群众在文化惠民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群众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水平,从而得到文化实惠。

  塑民格——文化惠民的价值追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荣誉感。文化惠民的过程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健全完美人格的过程,更是一个增强人民群众家国意识,提升归属感、自豪感的过程。当前,广大群众思想日趋活跃,新的意识、新的观念不断生成,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面对这种复杂的文化生态,党委、政府坚持以主旋律引领多样化,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努力实现从“文化惠民”到“以文化人”的价值追求。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

  文化惠民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惠民的根本问题。

  “惠民有感”是文化惠民的出发点,也是文化惠民的落脚点。

  还是那句话:“惠民有感”是文化惠民的检验尺。文化惠民有没有感染力,要看它离群众有多近;有没有生命力,群众有最终的发言权。

  文化惠民,要让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充当“主角”,得到愉快的精神享受。要把文化惠民的“遥控器”交到群众手中,政府提供更多“频道”,建立起“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推动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丰富起来。

  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让文化惠民像阳光雨露那样滋润着群众的心田——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帮助群众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推动群众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要坚持用中国精神激发人的正能量,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引导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创造力。

  文化惠民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文化惠民的民生短板需要慢慢补齐,需要一定的恒心和毅力。

  文化惠民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让我们行动起来,推动文化惠民,实现“惠民有感”,赋能美好生活。

  (作者系民进重庆市委会文化出版传媒专委会副主任、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民进重庆市荣昌区委会委员,区政协常委、区文联主席)

作者: 殷贤华
责任编辑: 叶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