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科:积极担负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民进十五届二中全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提出“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自身所长与中心大局所需紧密结合,发挥特色优势,勇于担当作为,切实发挥参政党作用”的工作要求,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发表署名文章《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贡献力量》,指导学习贯彻工作。10月31日至11月1日召开的民进中央开明文化论坛,以“文明传承创造与城市发展”为主题进行研讨,体现了民进人对于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主动作为。民进作为以教育、文化、出版传媒为主要界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始终以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为己任,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高质量履职紧密结合,以特有方式积极担负起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为助力国家文化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一、文化传承发展理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主持召开会议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阐明对全球文化、文明发展和交流互鉴的中国立场、中国方案。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在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体系科学,文化传承发展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文化传承发展理论的集成性表述。这一重要理论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上论述了文化的特殊重要性,准确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重要元素,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明确阐述了文化传承发展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内在关系,同时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等方面强调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二、民进始终以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为己任
民进的创立和发展与文化传承发展血脉相连。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以马叙伦、王绍鏊为代表的民进创始人就是留居上海的文化教育出版界进步知识分子和工商界爱国人士,他们坚持抗日救亡斗争,积极参加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爱国民主运动。开明文化就是民进前辈们开创的民进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品牌,从“开明书店”到“开明出版社”,从“老开明”到“新开明”,从一个开明文化实体到开明画院、开明艺术团、开明基金会、开明文化论坛等系列开明文化品牌,“开来而继往,明道不计功”的开明精神,已经成为民进人崇尚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准则。践行开明精神,发出民进声音,倡导和推动全社会真正重视文化价值,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成为新时代开明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传承发展是民进履职的重要特色,不少民进会员坚持双岗建功,立足文化教育建言献策。基于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民进为恢复教师节、出台教师法积极鼓与呼,作出重要贡献。民进的界别特色决定了自身参政议政、履职尽责的主阵地之一就是文化领域,在文化战线上长期活跃着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民进会员,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民进助力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在中国民主促进会近80年的历史中,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进人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
三、在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担负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安的历史文化遗产浓缩了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荣耀和厚重记忆,是历史脉络中的千年古都,有时间长河里的千万人家,留下了东方文明的千古辉煌。当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家队”“主力军”,西安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基础有条件。近年来,中共西安市委坚定不移推进文化兴市战略,挖掘文化潜力,激发文化活力,提升文化魅力,加快建设更具引领力、感召力、供给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强市,全面焕发千年古都精气神。这一重要决策为西安民进在新征程上更好发挥界别特色优势,在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积极作为,提供了行动指南。
为了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助力“文化兴市”上积极作为。中共西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六个打造”奋斗目标和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其中一个打造就是“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一个方面重点工作就是着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要求是要扛起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责任,不断完善保护文物、发展文化、传承文明的机制和举措,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水平,创新遗址遗迹保护实践,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持续打造西安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IP,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传播力、影响力,让西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展示的窗口。“六个打造”奋斗目标是现阶段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重要抓手,“文化兴市”是战略举措,也是西安民进立足界别特色,发挥参政党职能的重要领域。围绕“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这个奋斗目标和相关重点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建议,是近几年西安民进履职的着力点。
为了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坚持守牢“魂脉”“根脉”,在实现“以文传脉”上积极作为。“魂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这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根脉”指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契合性,并且互相成就。魂没有根就不能落地生根,根没有魂就不能枝繁叶茂。我们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一体结合推进,立足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文物古迹,从保护展示利用等多个维度入手,着眼西安高质量发展、激活历史文化、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建言献策。过去几年,西安民进在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创新大遗址保护机制等方面为西安发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提案,其中包括关于全面保护汉长安城遗址的建议,关于加大力度保护大明宫遗址的建议,关于保护和利用明城墙发展文旅产业方面的意见建议。2023年我们提出了关于高质量建设汉文帝霸陵考古文化遗址公园的建议引起了热烈反响。可以说,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西安民进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参政议政优势,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为了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坚持立足“教师党”的特色,在落实“以文化人”上积极作为。西安民进会员的主体在文化教育界,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国式现代化躬耕教坛、为建设教育强国献计出力的历史责任。“教书育人”是许多民进会员的“天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和鼓励民进会员要善于把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现在育人全过程之中,切实践行“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2023年民进西安市委会领导班子在主题教育调研工作中,赴莲湖区工委就中小学开展“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进行调研,市委会领导为会员作了题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承担文化传承新使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西安民进新贡献》的主题教育宣讲,我们与西安市第42中学携手合作,利用该校建于明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冯从吾的“少墟书院”遗址这一独特条件,开展利用实施特色校园文化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的“会校合作”,设立了西安民进“少墟书院书画研习基地”“民进西安开明画院研习基地”,开展以文化人实践创建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今后,西安民进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中共西安市委中心工作,牢牢把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履职重点,深耕细作,履职尽责,为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贡献民进力量。
(作者系民进西安市委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