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兰:爱书犹骨肉
网上不少消息说到现在的中国人不读书、读书少。
也难怪。看看当下的一些常见生活场景,公交车里,高铁上、地铁里、公园里、餐桌旁,有多少人在玩手机?有几个人捧着书本默默阅读?
书都不怎么读了,人们对于书的感情自然也很淡薄了。这一点,也许该向我们的古人学学,看看他们怎样爱书、读书,对于书有着怎样的深情、痴情。
古代那些爱书人对书的感情痴迷深厚到什么地步?有诗为证。
“世缘已渐亡,爱此犹骨肉”。这是江苏顾士荣《曝书有感》一诗里的句子。人家顾士荣把书都视作自家的亲生骨肉啦,这感情,也是没法再深厚了吧?
顾士荣是何许人呢?清人王应奎《柳南随笔》里写道:“吾友顾子文宁,故贫士也,而其世父雪坡翁遗诗有《海粟集》数卷,不惜典鬻琴书以给剞氏,俾开以行世。又其友马旦、程椿相继云亡,文宁收拾其遗诗,嘱予选定,亦次第锲扳。此种风义,当放古人中求之。文宁名士荣,家邑东之梅李,为人端正纯雅,能诗善书,虽居市区,如在岩壑,盖有隐君子风云。”从顾士荣朋友王应奎的这段文字里可以了解到,顾士荣是个富有才华的读书人,诗歌与书法都写得有相当高的水平,同时,还是古道热肠之人,虽然自己并不是大富大贵,但是却乐于成人之美,他不仅费时费力为亡友整理、编选诗集,还慷慨出资为亡友刊刻书籍。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一家三代爱书、藏书,也编撰整理刻印了大量珍贵书籍。陆游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篇。古代诗人中,他写下的关于读书的诗歌,也应该是最多、最好的吧。因为自己对读书与藏书有深切的体验与体悟,陆游的那些关于读书的诗水准自然也是不低,像《不寐》、《读书》、《村舍杂书》、《冬夜》等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灿然生辉。身教加上言传,耳濡目染,陆游的儿子也笃爱读书、收藏书,嗯,是个踏实、勤奋上进的好青年。陆游的《白发》一诗里写道:“自怜未废诗中业,父子蓬窗共一灯。”从陆游的《白发》这首诗里,可以看到一幅父子深夜共同读书的生动场景,多么美好!读了让人感动、感慨不已。
生命里有书籍的陪伴是美好的,书于人,那种心灵和精神的陪伴,是其它普通物件所难以企及的。邓之诚所著《骨董琐记》一书里有“陈坤维诗”条,说的是在乾隆年间,杭州有个落魄的世家女子陈坤维,实在是因为生活穷困,不得不卖掉珍爱的书籍换米,可心里又万分舍不得,禁不住题了一首七律与书告别,诗里写道:“典到诗书事可知,又从架上检元诗。先人手泽飘零去,世族生涯落魄悲。此去鸡林求易得,他年邺架借应痴。明知此后无相见,珍重寒闺伴我时。”从这些深情又带着伤感的诗句里,足以见出陈坤维对于书籍可谓深情款款,别情依依。
鲍廷博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藏书大家、刻书家,不仅名重当时,对于后世也影响深远。鲍廷博还是一位诗人,因为一首题为《夕阳》的诗而名重一时,被当时的文坛大佬阮元、袁枚称为“鲍夕阳”,他还写了不少关于书的诗,像《书香》、《书味》、《书声》、《书橱》、《书灯》等等,对于书的深爱于他的诗句里可见一斑。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一副对联,是农耕时代,人们重视耕读、敬惜字纸,一代代延续下来的美好传统。这在曾国藩的家族上得到很好的验证。
曾国藩累世务农,一生读书不辍,即使是在带兵打仗期间,也坚持读书,每天还坚持写日记,勤勉不已。曾国潘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通过家书的形式教育劝诫兄弟、子侄们勤于读书,他要求晚辈:“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耕宜读。”他还在家书中要求说:“历观古来世家久长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绩酒食二事”。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下,子侄们也一个个确实不负厚望,各有所成就。像大儿子曾纪泽是晚清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学贯中西,有《佩文韵来古编》、《说文重文本部考》、《群经说》等传于世,后人辑有《曾惠敏公全集》。曾纪泽工于诗文和书法篆刻,善画山水,尤其精绘狮子。次子曾纪鸿,在父亲曾国藩去世后荫赏举人,充兵部武选司郎官,但他不热衷于仕途而酷爱数学,并通天文、地理、舆图诸学。可惜的是,也许是由于平时勤奋用心过度,曾纪鸿事业未竟就因病逝世了,年仅33岁。曾国藩还有六个女儿,也许因为时代的局限,曾国藩对媳妇、女儿的家教是在“纺绩酒食”方面,五个女儿虽然温良恭俭贤淑,但命运都不算好,只有最小的女儿曾纪芬,是位才女,不仅擅长诗文,还工于书法,人也长寿,无论是个人的成就,还是在家庭、教育子女方面的成就,都特别突出。后人把曾国藩的书信编辑成书——《曾国藩家书》,有一段时间,《曾国藩家书》是热门书,所在单位还曾经购买了《曾国藩家书》,发给大家,人手一本。
对于古代的人来说,书籍也算得上是珍稀之物,书籍非常不容易得到,贫寒人家是想读书不一定就能读得起书。不像现在,印刷业发达,各种各样的书籍,可以说应有尽有,在网上书店,鼠标一点,尽可以等待好书送上门,还都有不错的折扣,赶上书店搞活动,半价就能买到心仪的美书,而在一些旧书市场里,更是花不多的钱就能淘到一大堆的好书。可以说,无论你贫富,都不愁没有书读。
也许因此,我们古人对于书的那种珍爱、珍惜之情,现代的人可能没有那么深的体会了。
(雨兰,山东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