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守峰:郑州之春
郑州今天的春天着实让人爱恨交加,先是入春的一场持续不断的喜雨,飘飘洒洒下了好几天,这对干旱少雨的郑州来说,确实是一次甘霖,喜上眉梢。接着是清明过后的一场雾霾和过山车式的气温,给郑州人增添了不少的烦恼。但这些小动作并没能影响郑州的春意,倒是给郑州的春天增添了“雾蒙春色香意浓,高卑以陈景更深”的感觉。
刚入春时就想写一些关于郑州春天的文章,但是由于思绪的不整,加之今春天气的多变一直没能下笔。今天坐在办公室里透过窗户看着粉红色的春景,月季绽放的笑颜,白云点缀的蓝天,呼吸着带有百花飘香的空气,重新钩起我对郑州之春的情感。
郑州是中原腹地的名城,位居黄河南岸,河南省省会,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具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自夏、商以来就是商家、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商城之美誉。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古老而文明的古城,一度成为多事之秋,多灾多难。从奴隶社会的夏商在郑州建都,一直到封建社会后期的清末中原战乱不停,民国时期的蒋、冯、阎中原大战,更使中原地区处于烽火四起,民不聊生。“中原多战乱,百姓不堪言”,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更可怕的是1938年6月民国政府为阻止日军进攻中原地区,炸开郑州段的黄河花园口,滔滔黄水像脱僵的野马,一泻东流,卷起滔天巨浪,浩浩荡荡向豫东南流去,洪水一直持续到38年秋季。淹没豫、晥、苏等省份的44个县市,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一片汪洋,水乡泽国,1200多万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造成400余公里的黄泛区域,给这一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河南民宅被冲毁140万余家,淹没耕地800余万亩,89余万老百姓猝不及防,葬身鱼腹,并且造成了此后连年灾害的黄泛区。每年,黄水都会泛滥回流倒灌,淹没农田。洪水过后便是蝗灾,到处是沙丘,地表突兀不平,根本无法耕种,对当地农业造成严重破坏。郑州东部地区最为明显,也为今天的雾霾天气埋下了祸根。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深度发展,郑州这座古城俨然焕发青春。曾经的多事之秋在新时代里呈现出新的气息。昔日砂砾纵横、突兀不平的郑州黄泛区,现如今已变成一座美丽的水域靓城,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区,高铁交织,信息交互,空港延伸。这里有现代化的大歌剧院,有国际化的会展中心,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米字型高铁枢纽,有国家级的航空港综合实验区,有信息繁忙的数据交互中心,更有“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起始的圆点,联通国际,方便你我,已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入春时节季,置身于郑东新区,马路宽敞、绿树成荫,一条条河流盘旋其间,宛如一条条玉带,缠绕着高耸如林的大楼。河水的流动不时碰撞着美丽的河岸,发出悦耳的声音。水面上几叶小舟轻轻泛起,俊哥靓妹们,手持木桨,不时划着小船,不时挑逗着湖水里嬉戏鱼儿,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显得十分惬意。晴朗的天空里,鸟儿尽情的飞翔。两岸绿草茵茵,百花斗艳,海棠、牡丹、月季、蔷薇等等,一朵朵、一束束、一枝枝扮美了郑州的春天。两湾湖水镶嵌在春日的东区里,南北各一,相互呼应。一条条河流与龙湖相连,恰是其无限伸展的龙须在微风的吹拂下飘移,湖水波光鳞鳞,清澈见底,真乃神来之笔。坊间使我想到南宋僧人志南描写春天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读古诗喻眼前,这桥东不正是郑州之东吗?如果志南尚在,他的笔下,郑州之春又将是何等的奇景!
这是郑州的春,东区的春。在这里,我们再也看不到70年前黄河之水的无情肆虐;再也看不到昔日的沙丘瓦砾,扬尘遍地,雾霾遮天;再也看不到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逃荒难民。贫穷、饥饿,居无定所,已成为历史。这里,已成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水乡”;已成为郑州市民休闲、娱乐的胜地,中外友人的诗和远方;已成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的桥头堡,运出去的不仅仅是中州大地的名优特产,而是中原人的寄托和情感:天下太平,和合盛世!运回来的也不仅是西方国家的先进器皿,而是西方人民对中华文明的敬重与向往!
郑州一个都说“中”的地方,华夏之中,中州之地,商都世现。炎黄二地造物之主,引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嵩山之岳,少林名扬千古。她是人类文明的发祥之地,是黄河母亲的远古呼唤。而今,中华大地,华夏文明,又迎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春天,这个春天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的沧桑巨变,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和谐美满。
至此,我想到习主席的一句名言:“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郑州的春天也是郑州人在党的领导下奋斗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