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民进艺苑 > 文学作品

燕兆林:豆花面

发布时间:2022-08-18
来源:
【字体:

  豆花面是在我国的贵州遵义、四川广元、陕西汉中略阳、宁强、陇南山区武都裕河、洛塘、文县碧口、康县南部一带地区的乡村民间饮食中的一道美味佳肴和特色饭食,是这些地区农家的一道十分普遍而又讲究的家常便饭。在我们甘肃陇南康县南部山区乡村农家的豆花面最有特色,它色、香、味俱全,是由豆花、面条两大组合,即在面条或面片中掺以黄豆磨成之豆浆用适当酸菜汤点调而成的白嫩嫩蓬松花朵,再加入食盐、油烫辣椒、嫩绿葱花等调料,色形俱佳,其味独特。望而生欲,惬肠上口。吃起来清淡可口,口感辛辣清香,营养丰富,经济实惠。豆花面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而食,泉溪而饮的康南山区农民兄弟情有独钟,恩宠有加,永世铭记。

  提起豆花面不得不说一下它的起源,康南豆花面起源于宋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据老一辈口头相传,距离阳坝镇约有60公里远的太平镇苇子沟深山老林中的峰槽垭,蜀地物资一时难以运抵,军粮所剩仅为黄豆,于是军中火头兵便将黄豆磨浆,制作豆腐,由于苇子沟峰槽垭前战事吃紧,卤水点豆腐凝固的时间较短,形成了蓬松的豆花,便匆匆送到前线士兵的口中,士兵吃完大呼美也!从此豆花和太平结下了不解渊源,而太平属于康南山区。就这样豆花面开始流行于康南广大山区乡村,是老百姓自己喜爱的饭食。如今,在这日益兴盛大鱼大肉的年代里,丰衣足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乡村旅游盛行的大好年代,它是城乡居民渴望的美食,老百姓对豆花面有割舍不断的情结。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在康中地区农村的农家孩子。在我至今的记忆中,豆花面是康南山乡饮食中最好最美的食物,这缘于我参加工作在康南白杨下乡吃饭的一次记忆。九十年代初,我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分配到康南山区的白杨乡。在白杨乡政府工作的那十余年日子里,要到离政府30公里远的火烧河池营村去驻村。那年秋天的一日,被村上安排在姓郭的一农户家吃晚饭。只见桌子上放有一盘咸菜,一碗酸菜,一小碗油泼蒜辣子,大概过了五六分钟,主人端着两个大碗,大碗里盛有面条,面条上面漂浮着几块豆花子,是那样的醒目和耀眼。豆花面质地洁白鲜嫩,调料精致,吃起来细腻爽口,或麻辣鲜香,或清淡本味,很是诱人。吃完这顿豆花面,觉得好吃、可口,吃过的香味无法形容。好奇和新鲜地就问问了这家做饭的主人,主人告诉我说是豆花面。

  我又询问了这家主人你们吃的豆花面是怎么做的?这家主人告诉我说:咱们康南人家做豆花面的原材料和手工工艺是:用白面,荞面,或黄豆面、玉米面、白面混合的杂面,手工擀制成长面条。另外,选择颗粒饱满的上好黄豆,洗干净后,在温水或冷水中泡胀,用手工小石磨磨成豆浆,滤去豆渣,再把豆浆水倒入锅内,用文火慢煮,火功很讲究,火不能太大,不然点出的豆花不鲜嫩,这个完全要靠经验来掌握。豆浆煮好后,用酸菜浆水或卤水(卤水会影响口感,最好是酸菜浆水)点成豆花,凝结成块状的豆花漂浮在锅里,如朵朵银花绽放。把煮好的豆花用漏勺从锅中捞出,放在碗里或盆中,再在锅里煮好面条,捞入碗中即可。只是调味品不尽相同,炒韭菜,炒青椒,炒豆食,油泼辣子,芫荽,蒜苗,椿芽,红油,炒好的酸菜等,根据各自口味随意取舍。为了制作出地道的饱含家乡味道的豆花面,我们农户坚持自己种植黄豆。在制作豆花的前一晚,将黄豆洗净泡入水中,经过一晚上的浸泡,黄豆吸足水分不断变大、变软。第二天一早,农户将桶里的黄豆反复清洗,待洗过的水完全清澈时,将黄豆慢慢倒进磨眼,在石磨的碾压下,豆浆不断地从石磨的缝隙流进锅里。石磨磨豆浆虽然速度较慢,但却是最能保持豆浆原汁原味的方式,这也是制作豆花最可贵的地方。慢工出细活,人间美食亦是如此。豆浆磨好后,倒入一勺清油或者猪油,目的是为了消除豆浆上层的泡沫,以便过滤,当地人把这个环节叫做杀沫。随后,倒入一定比例的热水,用勺子不停地搅拌,直到泡沫消失为止。过滤好的豆浆需要加热煮熟,为防止底层粘锅,要不断地用勺子搅拌,用大火将豆浆煮沸,然后立即改用小火,防止豆浆温度过高,导致溢出的现象。熬制过程中,需不断添加凉水,以便控制豆浆的粘稠度。点豆花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个功夫活,点得好不好是技术,点得嫩不嫩是功夫。一般点豆花用的是卤水,而康南山区的村民们都采用祖辈流传下来的老办法,用油菜酸菜的浆水点豆浆,把发酵后的酸菜浆水盛出,再加入一些清水调配好,然后慢慢倒入已冷却的豆浆中,根据豆浆发生的微妙变化,控制速度的快慢和倒入浆水量的多少,以便豆花口味适中。点好豆花后,用大火加热,做出来的口感更好,再慢慢凝固后,便可出锅了。出锅后,将多余的水分挤出,白白嫩嫩的豆花就做成了。地道的豆花面离不开传统的手工面,男的制作豆花,女的也没闲着,早已在案板忙着和面。和好的面饧(xing)置半个多钟头更有韧性。擀面可不敢马虎,娴熟的手艺,擀出又大又薄的面皮,切出的面条纤细、软嫩,这样的手工面才配得上上好的豆花。最后压轴的就是传统的豆花面。将点好豆花的浆汤加热煮沸,缓缓放进面条,待到6分熟时,用小铲子将豆花铲成小块放进锅里,略经翻煮,再加入炒熟的酸菜叶子,撒上食盐调味,热腾腾的豆花面就可盛碗上桌了。

  这样,天长日久,百吃不厌。寒来暑往,春去秋来,豆花面成了我唯一可口的饭菜。吃着豆花面在康南的白杨、两河、秧田、铜钱等乡村度过了20个春夏秋冬,7200个日日夜夜,对吃豆花面有着一种不解之缘。记得在康南山区乡村工作的那些日子,每当我们下乡进村入户,憨厚朴实的父老乡亲,张罗着去泡黄豆,多次劝阻不下,要吃一碗豆花面,他们就是不给你做,等到七大盘、八大碗酒菜吃完后,才端上一大碗豆花面,很可惜吃饱之后再吃豆花面,也是一种尴尬。现在乡下待客的好饭就是豆花面,方桌上除了一碟盐,一碟油泼辣子,一碟咸菜外,还有一盘腊肉片。每当下乡,当我们和父老乡亲们同吃一锅色、香、味俱全的豆花面时,总能听到他们常挂在嘴上的一些话:“不好意思,你们这次下乡到咱们农村来要受委屈,要吃点苦,我们实在没有什么好的饭菜来款待你们,在乡上经常吃白米细面、大鱼大肉吃腻了,这回给你们改个口味,你们可千万别嫌弃,给你们就做了一顿豆花面吃”,面对这些话,我们不知道说什么好呢?我们在心里问自己:在基层乡镇从事农村工作三十多年了,我们为农民兄弟做了些什么?做了多少?我们担得起农民兄弟给我们的这份关心、支持和理解、信任吗?显然吃一顿简单而普通的豆花面,我们都感到重似千金。是啊!这足说明在构建和谐农村这一缕阳光的照耀下,咱们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了,感情也进一步加深了。这是父老乡亲对我们基层乡镇干部的深情,是对我们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功能,团结带领农民朋友共同建设美丽新家园,过上美好而幸福生活的愿望和期盼。

  做豆花面是康南女人的基本功,女大十八变,做碗豆花面,女大十八,人怎么样,端一碗亲手做的豆花面上来,就有了定论。豆花面做得上不了席,长得再出众,再如花似玉的,找个好人家也难。在康南乡村,找一个做豆花面百里挑一的好媳妇,那这家就等于有了金山银山的福气。啥样的豆花面才中看又可口呢?和面,擀面,切面,煮面,捞面环环相连,泡黄豆,磨豆浆,过滤,点清,打捞也环环相连,都有讲究,也成全了不少女人赢得好名声。女人在灶头的另一只铁锅里将已磨好的豆浆过漆沥,加火烧开,用生酸菜汤点清,煮一阵子,用漏勺子将豆花打捞出来。等面条煮熟后,再把豆花子倒进铁锅里,再放点盐、蒜、辣子、葱拌成作料。再盛上一小碟咸菜和萝卜丝,一盘蒜苗炝豆豉,一碗由香椿、干辣椒、蒜苗、洋芋丝、豆腐丁、酸菜组合的菜,吃豆花面的样样就算齐全了。这时候,香味飘散的农家院落里,把人的馋虫虫都给勾出来了。

  康南人吃的豆花面,汤里没有多少油水,但味道可口。豆花也鲜嫩、柔软。过去相当一段岁月里,这样的豆花面,也难得吃上一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在农村富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很大,做菜花样增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豆花面的变化,父老乡亲们发明了许多吃法,如:豆花面片、豆花节节、豆花削面等。豆花面已不再是以前的豆花、面条的两大组合了,而现在放的调料自然增多,酸菜很少吃山野菜发酵的,并且炒酸菜时,可放些香椿、干辣椒、豆腐丁、蒜苗、洋芋丝炝一下,豆花面做好后,炒一盘一寸长的嫩韭菜,一盘豆芽菜,或来一盘红绿相间的炒青椒洋芋丝,简单一点的,用蒜苗切寸长拌油泼辣子,凉拌一点山野菜。端起一碗豆花面,一口菜,一口面,洋芋被蒸得裂开了皮,吃起来软软的,沙沙的,吃饭喝汤一举两得,风卷残云,一扫而光,满口留香。如今,家家户户都吃,每隔三岔五就能吃一顿。这豆花面,让康南的男人顶天立地,啥苦也能吃,啥难也能受,啥来都想着要干成;让康南的女人水色盈盈,把简单的日子,拴住每一颗家人的心。要是日子富足了,豆花面就吃的种类多了。康南人家过红白喜事过客或请人做活,一天中最重要的事,肯定是要吃上一顿豆花面;这就把人家安顿住了。

  豆花面在康南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也由此养育出康南人独特的性格,锤炼出康南大地那厚重和细腻的和谐。康南人爱吃、爱做豆花面。每隔一天就要做一顿豆花面吃,一碗豆花面下肚,天塌下来,也不会慌神,还扬起头,朝家里人大喊一声说“再来一碗!”一碗豆花面就是康南人的天。康南人会无奈地问世人自豪地说:“没办法,天生就长了个吃豆花面的肚子!一天不吃一顿豆花面就会感觉不舒服!”既然是面肚子,就离不开面,一天劳动疲乏了吃上顿豆花面,越吃越舒服,山珍海味也抵不过实实在在的一碗豆花面。一碗豆花面是上天赐予,是泥土的奉献,是大地的滋爱,是康南人诚实、稳重、知足、认死理和一好百好的德性根源。

  虽然豆花面的制作程序简单,但穿越千年的时光味道萦绕在康南山乡的家家户户,清淡雅俗的味道即是区域味蕾的标志,也是康南人民纯朴的象征。它不仅仅是食材融合散发的清淡,更是记忆中家的味道,无论出门的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家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乡音未改,回归故里,来一碗热腾腾的豆花面,总能给人以故乡的舒心和温暖,抹平流浪异乡的点点苦楚。

  也许是生活,工作在康南乡村时间久的缘故吧!离开康南多年,我忘不了的食物,是豆花面,觉得面食中最好吃的,还是豆花面。无论是下乡进村入户吃饭,还是在乡大灶上吃饭,或后来成家立业自己开小灶做饭,我都爱吃豆花面。现在,无论出差、开会在外,米饭、肉菜、臊子面等饭吃腻了,就去县城的饮食市场各饭馆找豆花面吃,经常光顾吃豆花面的老板看见我一揭门帘,就会喊到“豆花面一碗,要酸,多放点豆花”。

  如今,康南豆花面既是农家的家常饭,也是饮食摊点上的特色小吃,深受食用者尤其是外地游客的欢迎和称赞。今天,无论你步入康南山乡千家万户,还是在县域的各大饮食市场漫步,或是在近些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成和乡村旅游兴起,在城郊附近犹如雨后的春笋,一个个破土而出的“农家乐”,都可以尝到久违的豆花面,还会发现挂有“康南豆花面”等招牌映入你的眼帘。在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热潮中,康南人民正在鼓足干劲,扬帆远航,做精以“豆花面”为主的饮食产业,齐奔小康,在这片大地上创造如诗如画的美好生活,香气馥郁,味道鲜美的豆花面走出康南山野,吸引着许多天南地北远道而来的游客,摆上了城里人的餐桌,成为城里人的美味佳肴。

  (作者系民进康县支部会员)

作者:燕兆林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