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民进艺苑 > 文学作品

于指上听

——我与古琴

发布时间: 2023-05-11
【字体:

  古琴,或许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了。

  就是个那个悠远、静谧,也或许带有一些神秘感的乐器;七弦、五音、四指、八法,描述着宇宙间微妙的波动,传递着虚无与真实的风采。

  前阵子,法国总统马克龙来访,欣赏了李蓬蓬老师用唐代古琴演奏的琴曲《高山流水》。古琴再一次登上国际舞台,其含蓄内敛的声音和弦外之意又一次让世界见识到了一个五千年传续不断的古国的文化积淀。

  作为一个琴人,我无疑是骄傲的。《琴操》载:“伏羲作琴。”汉代《新论》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这或许是古琴出现在典籍中较早的记载了,虽然至今为止,我们并不能证明古琴是否真正的与三皇五帝同岁,与天地洪荒一龄,但琴人们都相信,琴上的声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赓续不变的精神。

  我常常自诩为一个文人,于是我就喜欢温八叉那“凡八叉手而一韵成”的风流文采,也喜欢白衣卿相柳耆卿那“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逍遥自在,或是东坡那“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迈。生活中,除了书,琴陪伴的时间应该是最长的了。古人讲,君子“左琴右书”,我也好附庸风雅,把我的琴和书摆放好位置,弹起来也是怡然自得。

  春和景明,初升旭日均匀地铺在琴头,泛起点点晶莹的氤氲。茶台煮水的铜壶滚沸出一卷卷水汽,咕嘟嘟地催促着茶香盈室。家里的那只懒猫闲散地躺在玻璃后边的阳光里,伸展了自己的四个爪子,像是给我打招呼。

  我并没有太多时间喝茶,简单地敷衍一下,又赶紧去把方才未临写完的帖子收个尾。

  读书、写字似乎是每一个琴人的必修课,我想也应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必修课。我喜欢典籍,喜欢在古人的字句中揣摩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味道,也恣意徜徉在古人的各种法帖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风姿。

  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于古琴的热爱是源自于我对传统文化由衷的喜爱。小时候祖父教我读三字经、写篆书、打太极拳、在花园里莳花弄草,为我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等我长大后,父母从来不在买书读书上过多地干涉我,这也让我在高一的时候将《红楼梦》反复阅读,也是在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我知道了古琴。在传统文化这棵大树上,古琴的枝丫悄悄生发了。

  及至我上大学学琴,毕业工作回到汉中以后,阴差阳错地又开始了教琴,其实最初的打算是将琴作为自己的一个爱好。弹琴、教琴伴随了我回汉中后的生活,这十二年里,我也经历我人生中的诸多大事,古琴排遣着、表达着我的各种思绪。

  祖母的去世,一向以文字自负的我拿出笔竟一字不成,终究还是几首琴曲排遣了心中的悲戚;

  结婚,我梳理了西周至明代的婚礼,在汉中尽我之力复原了“周制士婚礼”,典礼上,我用了成公亮先生弹奏的《文王操》,来展示庄严和肃穆;

  爱女诞生,我就开始喜欢弹一些小曲子,《玉楼春晓》《鸥鹭忘机》《碧涧流泉》,一则欢喜,一则时间确实不够。

  时至今日,我似乎也没有怎么正经地回顾过自己学习古琴的经过。一切随性而为,自然生长,古琴就像一缕涓涓细流,在传统文化几千年波澜壮阔的大河中流淌,滋养着华夏民族之魂。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一条温和的长河,它舒缓而不疾厉,它清凉而不浑浊。我们站在其中,你或许并不知道水流在滋养着你,甚至并不能感觉到河水对你的触摸,但是它却深入你的血液,为我们的精神注入智慧和活力,为我们的前行指引着方向。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长河,也是一片大海,是海纳百川的大海,也是百川汇流的大海。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几千年来不断接纳、吸收外来文化而成的文化,从唐人妆容,到宋明饮食,再到清代服饰,及至现代衣着,中国的文化从来都不排斥外来之物,反而在经过中国文化的洗礼之后,外来文化更显得别具一格。在这个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的时代,坚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放眼世界,内外兼修,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才能在时代的进程中有所斩获,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自信放光。

  传统文化滋养着我,滋养着我的琴声。这就是我和古琴,当然,不止和古琴。

  作者简介:

  曹奕,陕西汉中人,民进会员。汉台区古琴协会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汉中市音协会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二级、太极拳),汉中市太极拳协会会员。幼受家学熏陶,祖父开蒙,好学追古,喜读书,好风雅,偶有文章,2009年大学在校期间出版个人文集。

作者: 曹奕
责任编辑: 叶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