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卫兵:中国人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端午,是初夏时节最富有人情味的节日,它不仅在于寄托了人们对诗人屈原的怀念,而且表达了人们祈福迎祥的美好期盼和向往。古时端午,人们在清晨采摘回新鲜的菖蒲和艾草,将它们和蒜头结扎成束挂在床头、门窗上,并且在家中熏烧具有芳香的仓术和白芷驱毒祈福。人们制作内含中药香料的香囊以及五彩绳相互赠送佩戴,在正午时分通常会用菖蒲、艾草煮成的香汤沐浴,再换上清爽干净的新衣。人们吃粽子、赛龙舟,在潮湿的地方撒雄黄粉和雄黄酒避邪祛灾。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宋代著名的诗人张耒在《和端午》中说:“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如今,有的地方端午节成为毫无趣味的粽子节,许多曾经承载中华民族最朴素精神的古老节日相继黯然下去,而反观东亚诸国,韩国将其“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巳节在日本发展成为其五大节日之一的女儿节,想来这其中的滋味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
据史书介绍:“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即事物之初始;午,十二地支之一。农历以地支纪月,称五月为午月。“端午”原仅仅意味每月初五日,因“五”与“午”同音,故端五又称“端午”。后来端午特指五月初五。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为避“五”讳,此后,“端五”改为“端午”。
传说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此外还有纪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以及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等说法。闻一多先生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族的一个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一些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了这一考证是比较科学的。宋时,封屈原为忠烈公,定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
“龙舟竞渡”是端午的主要习俗。《事物原始·端阳》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刘禹锡有一《竞渡曲》记叙了在沅江州刺史主持下的一次赛龙舟的活动。诗曰:“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端午龙舟竞渡又有是为救战国时代怀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即端午节)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荆楚岁时记》也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江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在江苏省淮安、宿迁一带,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悬挂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传说唐开元年间,明皇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窃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之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而食。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名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降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乃令画工吴道子,绘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逐邪魔。
粽子,古时又称角黍、筒粽。魏晋时期,“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唐朝,粽子已经出现于市场,且技艺颇高,种类多样。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优美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之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名为“九子”的粽子后赞不绝口:“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宋代有用艾叶浸米裹制而成的“艾香粽子”,名噪一时。陆游诗中“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即指“艾香粽子”。
旧时,每逢端午家人团聚,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俗。俗语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本草纲目》记载:“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在碘酒和红药水未发明的时代,用白酒浸雄黄,并泡入白矾,制成雄黄矾,来涂抹毒虫蜇伤和蚊蝇叮咬之处,以解毒消肿止痛。但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饮雄黄酒是有害的。雄黄,又名鸡冠石,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汞。二硫化砷遇热分解成三氧化砷,毒性很强,与砷混合在酒里,是很强的化学致癌物质,饮用后轻则破坏人体造血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出现头昏、晕厥、呕吐、腹泻,重则中毒死亡。所以,雄黄酒绝不能饮。
民谚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则有“端午插艾,悬户门上,一禳毒气”的习俗。艾,又名家艾、艾蒿,以陈久者良,常言道“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故又叫“陈艾”。中医认为,艾叶有理有气、逐湿寒、温经止痛、止血安胎等功效。俗语说:“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艾叶气味清香,能起到平喘、镇咳作用,熏艾烟能对居室消毒杀菌,提高家人抗菌能力。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一天假。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在世界文化融汇的大潮中,我们要守住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民族的内聚力,传承好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内核。在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民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目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中回归传统,在与祖先的精神对话中,感受我们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高尚的人格,增强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与文化使命感,让我们携手并肩,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活中生生不息。
(作者系江苏淮安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