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民进艺苑 > 文学作品

雷金息:乡间流淌岁月的歌

——《中国传统村落》系列丛书出版侧记

发布时间:2023-08-23
【字体:

  乡村,是心灵栖息的寓所,是梦开始的地方。

  走在乡间小路上,望着地里水灵灵的蔬菜,听着鸡鸣狗吠,闻着饭菜的清香,倍感悠闲与宁静。那屋顶的炊烟、放牧的牛群、觅食的鸭子、溪边洗衣的村妇及如烟的往事,总在记忆深处游走。

  古诗云: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我从小读着这样的诗句,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干着农活长大。生长在乡村,熟悉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虽然在城里生活了二十多年,但村里晒谷坪上的风车、农家院里的犁耙、田间的戽斗、溪边的水车,家中的水缸、腌菜的大瓮,还有那嘎吱作响的石碓……那些老物件与一段泛黄的时光,总在眼前依稀浮现。

  然而,农村在变,农业在变,农民也在变。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拆了老屋,建了楼房,越来越多的乡亲过起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村里没有了袅袅炊烟,没有了牛羊成群,没有了鸡犬相闻,许多让人留恋的东西渐渐消失了。

  回到农村,祖祖辈辈与人朝夕相处的石磨、犁耙、绳索等物件都已难觅踪影。偶尔,在坍塌的土屋墙角,发现腐朽的犁杖、锈蚀的犁铧,人们也只是从它身边匆匆走过,没有谁停下脚步,驻足片刻,只有一瞥而过的目光。

  姹紫嫣红的春天,看不见耕牛拉着犁耙,用锐利的铧尖犁开大地羞涩的面纱,给温暖的地沟播下希望的种子。

  时光远去,让记忆留下。于是我拿起相机用镜头聚焦乡村,用影像记录生活,向世人展现一幅“留得住乡愁”的乡村风情画卷。

  《中国传统村落》系列丛书的出版,就是开展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用影像记录乡村生活的阶段性成果。丛书历时7年,目前已出版5册。撷取了桂林市临桂区横山村、旧村、东宅江村、(làng)头村、垠头村、富合村、褚村、田心村、山尾村、定安堡村共10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传统村落,力图用文字和图片将这些岌岌可危的传统村落的精华如实完整地记录下来。

  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口述调查,以纪实的摄影手法拍摄了一万多幅图片,并从中挑选了近2000幅入册。从村落面貌、历史见证、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生活、生产方式、人物、现状等方面,多层次、多视角展现传统村落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指示精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2014年6月10日在北京启动。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冯骥才表示,传统村落承载着的中国五千年历史基本是农耕的社会史与文明史。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根性和多样性都在村落里,传统村落的价值不仅是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未来价值。“正是为了未来,我们更需要保护我们的遗产,传承我们的文明”冯骥才说。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励小捷指出,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的调查成果将成为文物建筑和乡土建筑维护、维修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有可能发现新的有价值的传统村落线索。

  “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对传统村落进行科学调查、记录、整理与建档,使传统村落真正拥有确切的身份、履历和档案化的图文依据,使保护工作有所凭借,使国家确凿地掌握这一历史遗产的文化存根。“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在全国各省市及各民族地区同时进行。

  2016年1月,桂林市临桂区正式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为了高质量地完成立档调查工作,中共临桂区委、临桂区人民政府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和调查范本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强化了对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项目流程,统一规范文字记录、图片拍摄及选取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和具体要求,为项目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丛书由桂林市临桂区政协常委、区文联主席李明才主编。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临桂区政协常委,民进临桂支部主委,临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雷金息组织民俗、历史、建筑、摄影等专家团队,具体负责资料搜集、口述调查、文字采写、图片拍摄、编辑整理等工作。从这套丛书中精心挑选的4个专题摄影作品共88幅图片参加“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荣获收藏奖,并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延续文脉,留住乡愁,乡村就有了根;留住记忆,留住文化,乡村就有了灵魂。

  (作者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桂林市临桂区政协常委,民进临桂支部主委,临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雷金息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