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民进艺苑 > 文学作品

吹土为声 化乐为韵

——评刘三虎《埙独奏音乐会》

发布时间: 2024-06-06
来源:
【字体:

  5月31日晚,在西北大学举行的《吹土为声:刘三虎埙独奏音乐会》,以浓厚传统音乐韵味而将古朴淳厚的埙乐做了新颖的器乐声腔化显现,其别开生面的古乐今释吸引了业界的关注,展演了《风竹》《古渡秋》《满庭芳》《如莲》《寒鸦戏水》《阳关三叠》《苏武》《土风》《忆》等风格、形式各异的埙乐作品。音乐会以物化形态的远古文化凸显而展现出古都西安的特有文化品格,以古朴典雅之音韵而展现独奏者特性艺术品味,以古今融合的音乐形式而展现演绎者特别音乐情趣,以土制现代之埙而展现出特定音响视界。

  埙为华夏远古即有的吹奏乐器,是华夏正声中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寓意。《世本》中有“暴新公作埙”,《诗经•小雅》中有“伯氏吹埙”,考古发现中有七千年前的埙,西安半坡遗址中也出土有六千年前的埙。埙因其源于土制而有“地籁”之声,又因其善于模仿天际之音而有“天籁”之誉。埙乐的文化意味既是基于音乐而又超越其上,如:“其声平下”(《诗·大雅·板》),“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旧唐书·音乐志》),“天之牖(诱)民,如埙如篪”(《大雅·板》)。正是基于上述厚重的文化传统,此次的埙独奏音乐会才令人无限期待。虽然埙已在现代音乐学科发展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它的操持者还较为小众。因此,在西北大学这一综合性高等学府中,以“众乐乐”的审美形式而面对大众举行一场埙乐音乐会,更显得这是一场意味深远的文化盛会,刘三虎此次音乐会的文化站位值得为其大为点赞。

  作为青年一代埙笛演奏家,三虎自幼家学深厚,很早就接受了严格而专业的民族吹管乐器演奏训练,后又在名家梁欣、詹永明等吹管乐教授的指导下锤炼技艺,尤其是在国内外的大量舞台实践中练就了全面的艺术能力。当晚音乐会的选曲均为技艺难度与文化深度俱佳的作品,如:取材于秦腔音乐的《风竹》,描摹长安八景之一的《古渡秋》,挖掘与西安鼓乐曲牌的《满庭芳》,将西安鼓乐素材进行现代室内乐发展的《如莲》,古琴移植于埙上的《阳关三叠》,古曲《苏武牧羊》发展而成的埙曲《苏武》,为现代十孔埙而作的《土风》,以创新性音响为突破视角的现代风格独奏曲《忆》,等等。从作品的多风格、多文化属性即可看出,三虎先生音乐会是站在当代文化语境下来诠释埙乐的古今美学并陈,其艺术视角可谓“非同一般”,他将多变的音乐予以灵活处之的表演艺术美学呈现,可见其古乐新声的多维艺术空间发展之探。而其技艺与文化的协同呈现,既在于他久经历练的长期坚持,也在于他长于创新思维的潜移默化,最终给观众展现了新时代文化语境下的古乐器“埙”的多美之态。

  作为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的才情显现,此次音乐会有以下特点值得强调。一是将吹管乐器的气息做了张弛相间的控制,如:《风竹》中对各种“风”声的模仿所营造的自然界声响,使得音乐会一开始就抓住了观者的追新猎奇兴致,以埙乐擅长悠长气息的艺术表现而呈现其韵味;《如莲》中则以轻快的吐音而营造了清越的意境,展现出“莲动香幽”的情境。二是将民族器乐的音色做了变化多样的诠释,《阳关三叠》在歌腔诠释上的如泣如诉,展现了音乐线条的悠长缠绵;《忆》在多种非传统音色上的点线相间,表达了现代埙乐的多彩形态;《土风》中的醇厚饱满音色,既是传统之谓,也有新的韵味。三是将传统音乐的古今对比做了渐变发展,将“国风青年乐团”的混合音响之美融入其中,也将现代音乐人在古乐传承上的新思维做了多元化实践的可能性推进。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新时代的文化语境既将发扬传统文化的语意大为强调,这为像埙乐这样的远古华夏之声可以走进大众视野,三虎先生在其中守其根门,将埙乐做了古朴醇厚、柔润酣畅的演绎,吹土为声;又将新时代的创新艺术精神做了新的古今融会,化乐为韵,他将埙乐所蕴含的歌腔、吹腔的音乐化为韵味悠长的文化寓指,尤其是将新的审美融入埙曲,在地籁、天籁之乐声基础上,又以个性化的人籁声响的审美而做了新时代的文化唱和。

  (刘三虎系民进会员,作者系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 王安潮
责任编辑: 叶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