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民进艺苑 > 文学作品

乐教不忘报国志 胸怀拳拳爱国心

——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散记

发布时间:2024-11-04
【字体:

  10月28日上午,纪念叶圣陶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研究会会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叶圣陶同志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中国民主促进会德高望重的领导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追求进步、追求光明、追求真善美,始终立场坚定、爱国爱民,以服务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为己任,为我国教育、文化和出版事业,为爱国统一战线事业、人民政协事业和民进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体现了高风亮节,留下了宝贵财富。

  “一生不厌世,一世不厌足。”在寂静的午后,手捧叶圣陶的孙女叶小沫对叶圣陶“未厌精神”的解读,心潮澎湃屡被深深触动。对世间总抱着希望,不“厌世”;对事业永葆进取之心,不“厌足”。这质朴而坚韧的态度,铸就了叶圣陶做人的高远境界和做事的执着精神,令人敬仰,引人深思。   

  回想2023年教师节前夕,我有幸荣获首届“叶圣陶教师奖”。蔡达峰主席亲自授奖,寄语我不忘初心,矢志教育,让我一生难忘。此奖不仅是对我三十四年教育生涯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我这位民进三十年老会员的激励和鞭策。作为民进教育人,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弘扬、践行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已成了我不断思考琢磨的课题。

  每读到叶圣陶的论著,我如沐春风,豁然开朗。重读《我怎样当老师》,既是对叶圣陶缅怀,更是对其扎根中国社会变革实践,深耕教育改革、关注教育现实、挚爱学子精神的学习。

  “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此句简练而深刻,道出了叶圣陶先生在教育实践中师生共学习,共成长的理念。其意在于教师要常怀谦逊的心学习,先做学生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前行。这与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文化中“不耻下问”“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以及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一脉相承,对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意义深远。

  叶圣陶一生用文学与教育的双重力量,为中国教育事业注入了不竭的生命力。他用朴实而深邃的文字,为孩子们构建了纯真的世界,用一颗赤诚的心,照亮了无数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前行的道路。他的教育思想兼具教育家的特质和独特的个性,对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仍具有引领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平和友善彰显儒雅  涉笔教苑力求革新

  1912年,叶圣陶自苏州草桥中学毕业后,相继于苏州言子庙小学和甪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执教。朱自清曾如此描述他:“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到了一处,朋友们开了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然微笑地默着。”叶圣陶沉静寡言,平和友善,不喜争辩,笃实纯净,浑身散发着儒雅的“书卷气”。

  初为人师,叶圣陶深感困惑与迷茫,既有初涉世事的普遍苦恼,也有想大展宏图的激情与无奈。正如赫舍尔在其《人是谁》中所认识到的,“真正的思想是碰壁之后才发生的,是遇到困难、挫折、牺牲、不幸、压制与逼迫之后发生的,是碰到困难,面临抉择时发生的。”传统的教学陋习与腐朽的教育体制,使这个青年陷入深深的惆怅彷徨中。但也正是这段经历,促使叶圣陶开始了对中国教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与积极探讨。诸如以白话文编写适合儿童的教材、深入了解儿童心理以激发学习兴趣、构建适合小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小学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等诸多问题,他都于1917年在甪直吴县第五小学任教付诸于实践探索,部分更成为其一生耕耘的事业。

  1914年,叶圣陶被排挤出了言子庙小学,恰逢父亲因年迈失业,家境困窘。他不得不以两年多的小学教师经历为主要素材,卖文养家。此后,撰写教育小说、寓言的爱好伴随了一生。他早期文字与书法既具有苏州话“吴侬软语”的韵味,圆润婉转;又兼昆曲的舒缓节奏与诗意曼妙;更展现出江南文人特有的清淡隽永与灵秀飘逸的文化修养。同时,也透露出一位平民教育家内心深处对社会与人生的哀怨悲凉。他以文字为笔,向人们展示了新旧社会交替时期中国教育的景象,与战乱、危机和革命相伴相生。

  “教与不教”凝聚信念  “人本德育”铸造师魂

  “教是为了不教”“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这些看似简单的话,却凝聚了叶圣陶毕生的教育信念。自1912年担任教师起,他从事文化教育事业长达76载春秋。他始终肩负国家、民族和文化的重任,坚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心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叶圣陶主张以“做人”为根本目的,以“人生”为内容主题,以“人本”为教育原则。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应以主体德行发展为本旨、以人的道德实践为本体、以整体生命培育为本位、以教育者的身教为本源,此即“人本德育论”。他认为中国现代德育的意义与目的在于教人学会“做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和目的不谋而合。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为本、以德育人,引导学生自觉“做人”。叶圣陶的生活化教育思想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习,主动参与其中,培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与技能,需运用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和表达等一系列能力。如此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对于教师的成长,叶圣陶主张教师应不断自我提升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他强调教师的思想自觉、道德自觉和专业自觉,认为教师应该具备现代教师作用观、教师素质论和师范教育论等内容。他倡导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对学生怀着一颗真诚之心,平等相待、真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著作极其丰富多样,既包括教育和教学的论文、专著、文章和讲话,又包括语文课程教材,还包括有关教育的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文学作品和书信、日记等文字。他不断提出、探索与回答教育现实中的重要问题,总结、提炼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以具体的切合教育教学的实践方式,努力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专业能力和教育精神自觉的教师。

  笔耕不辍关照现实  以文化人抒发真情

  1914年,叶圣陶初为人师遭遇挫败,遂转身投身于文墨生涯。他频频向风靡上海的《礼拜六》投寄文稿,其余篇章散见于《小说海》《妇女杂志》《小说丛报》等刊物。《礼拜六》是“鸳鸯蝴蝶派”或“礼拜六派”文人的汇聚地,他们是旧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叶圣陶的作品,大多是生活的缩影,百姓生存的现状,字里行间,满载对贫弱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的强烈愤慨。身处蝴蝶阵中,却能独善其身,搭起通往新文学的桥梁。1919年初,北京大学“新潮社”推出《新潮》月刊,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文学巨匠群策群力。叶圣陶也踊跃投稿,其中《这也是一个人》(《一生》)尤为瞩目,讲述乡村少女被贩卖的悲惨命运,于习以为常的“人吃人”社会中,发掘“人”的存在,揭示世态的荒诞,为底层妇女发声,呼唤人权。关注妇女弱势,叶圣陶并非首例,但是他以谦卑之心,热忱之情,专为儿童创作,则叶圣陶当仁不让,被誉为“中国创作童话第一人”,实至名归。自1921年11月《小白船》问世,至次年6月《稻草人》诞生,叶圣陶共撰童话23篇,都发表于《儿童世界》,后结集出版,成为中国现代首部原创童话集,鲁迅评价“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叶圣陶实为儿童文学之拓荒者与先驱。

  20世纪初,文学革命风起云涌,“五四”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旧俗发起挑战,叶圣陶顺应时代洪流,1919年至1928年间,相继创作并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诗集《雪朝》,散文集《剑鞘》,剧本《恳亲会》、儿童歌剧《蜜蜂》、童话集《稻草人》等,更有论文、杂文、评论数百篇问世。1928年的《倪焕之》,为他的长篇处女作,也是巅峰之作,茅盾曾赞为“扛鼎之作”。该书以教员倪焕之为主角,描绘其在时代洪流中追求理想与现实破灭的挣扎,最终含恨离世。倪焕之的悲,非个人的悲,乃时代的殇,代表五四时期青年的普遍命运。叶圣陶以细腻笔触,深入人物内心,展现心灵之旅,引人深思。《倪焕之》不仅是文学之作,更是叶圣陶对教育事业的深刻反思,字里行间,尽是其教育生涯的投影,冷静叙述中,铺展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既寄寓个人情感,又映射现实无奈,是文学家与教育家身份之完美融合。

  细品叶圣陶的文学作品,可见其以赤子之心,作为时代观察者,对迷茫青年、苦难妇女、纯真儿童,都饱含深情,笔耕不辍,书写时代,抒发感慨,文字里蕴含着喷薄而出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

  赤子之情肝胆相照  心有大我荣辱与共

  叶圣陶,生于19世纪末,恰逢甲午风云,国难当头,社会剧变。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一连串打击唤醒民族意识,爱国志士与知识分子纷纷投身民主革命,爱国民主思想渐入人心。1919年“五四”烽火燃起,叶圣陶于甪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之际,连夜与同事们筹划响应。他不是战场勇士,却以笔为剑,自幼受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洗礼,深知启智之重,遂以“文化救国”为己任,投身文学创作,实现救国梦想。1925年“五卅”惨案震惊中外,叶圣陶即刻挥毫《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抒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同胞的同情。后与郑振铎等共创《公理日报》,揭露帝国主义阴谋,批判报界沉默,深得民心。1931年九一八事变,叶圣陶迅速反应,发表《闻警》,警醒世人铭记“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他对帝国主义侵略洞若观火,打破国民对国民党政府的救国幻想。参与组建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大联盟,发文抗议日军暴行。

  叶圣陶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却始终是爱国阵线的坚定支持者。五卅运动期间,即与共产党人交往甚密,如瞿秋白、恽代英等。1926年加入中国济难会,积极参与救援被捕革命者及家属。在文化出版领域,默默支持革命事业,代编《小说月报》时,力倡作家书写时代,不顾禁忌,发表具有政治色彩的文章,启迪民众,认清国情,支援革命。“四·一二”政变后,叶圣陶立即创作《夜》,这是反映政变的首部小说,他的勇气与担当,令人敬佩。抗战爆发,叶圣陶与共产党关系更加紧密,于大后方与共产党人广结友谊,共商国是,宣传党的政策。多次应周恩来的邀请,赴中共办事处交流,聆听时事报告。新中国诞生前夕,叶圣陶毅然携夫人奔赴解放区,投身建国伟业。

  建国后,叶圣陶积极参与国事,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等职。革命烽火中,他孕育爱国热情,确立救国理想,化身民主斗士,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抗争到底。与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共产党并肩作战,默默支持革命,风雨同舟,肝胆相照。

  叶圣陶一生,近七十年致力于编辑出版,教育生涯更为悠长。自1912年起,直至生命终点,仍心系教育。其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以儿童为中心,成为经典,根源就在于他对儿童视角的尊重。叶圣陶深刻剖析教育弊端,探索发展出路,确立学生本位观,强调教育应遵循学生心理成长规律。作为教育家,他既站讲台,又耕笔田,将教育思考融入教材与文学,关爱儿童成长,展现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他强调教育应切合人生、服务社会的理念,与今日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不谋而合。

  先生之“大”,在于学识的渊博,为“大先生”的基础。先生之“大”,在于品格的高尚,道德的深厚,爱国的深情,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先生之“大”,更在于胸怀的广阔,社会责任感的强烈,终身学习的精神。叶圣陶,是我永远学习的大先生。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让我们深刻领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内涵。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继承发扬叶圣陶等教育家的思想精神,怀揣教育情怀,热爱学生力促其全面发展,倾听每一声心语,以爱滋养心灵,让师生共绽光彩,传承发扬教育家精神,做好引路人,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民进会员、西安高新第二学校教师)

作者:高杨杰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