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民进艺苑 > 文学作品

黄加平:黄家浜

发布时间:2024-11-18
来源:
【字体:

  黄家浜,钱塘江北岸的一个小村子,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有我童年的记忆,有我青春的梦想。七十年,沧海桑田,时代变迁。每次回家,过往的一幕幕影像,总在我脑海中频频闪过……

(一)

  村子不大,一条河浜环绕,这就是地名黄家浜的由来。村民外出,沿着河边小路往南,走上小水渠,右拐,穿过大沟渠上的横木,俗称“独木桥”,然后走出村子,去丁桥,到村部,走向外面世界。有时村民挑着蔬菜上街售卖,走上“独木桥”,颤颤巍巍,很是难走。我7岁上小学,总要母亲护送着过的“独木桥”。

  我家的门前,有一块桑树地,隔着水渠有一个池塘,名为“大溇”,狭长,半荒半白,养的鱼不多,也没人管。屋东有水田,高低不平,最低洼处称为“火箱田”,箱子一般,容易水淹,干活时吹不到风,很热。种植的稻子、麦子,产量很低。

  黄家浜是个自然村,只有七户人家。挨家的屋脚边种满竹子,风雨来时,“沙沙沙”响,有点可怕。村东有一池塘,取其意,叫“东涵溇”。村中心有一古井,上代头传下来的,全村人用水都在此,用“吊桶”吊,再用水桶挑回家。老人、小孩力气小,只能拎小桶回家。有一次不小心,我把水桶打翻了,水倒路上,溅了一身湿。

  黄家浜,全村人都姓黄,相处还算和睦,有时也有点小矛盾,过不了几天就和好了。那时的人们,以最朴素的情感,传承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劳作着,一天又一天……

  20世纪60年代,过着吃糠咽菜的日子,我也吃过榆树皮做的团子。早上的稀饭,米粒很少,清汤光丝,大人们总把不多的米粒捞到我的碗里。

  村民们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地劳碌着……

(二)

  进入70年代,江南春早。

  春天的故事开始在这里唱响。土地整平,声势浩大,削高地,填河浜,门前的“大溇”,屋西的“浜斗”,全部填平,黄家浜也从此消失,而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屋东屋西变成了一大片平整的田野,沿着村子筑起了一条煤渣路,从此结束了出行“拖泥带水”的时代。

  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上了湖州师范。78年春季入学,在桃红柳绿的三月里,我走出村子,走向诗和远方。

  村中的竹林子也作了规划,重新划分宅基地和自留地,土地承包到户,古井填没,每家每户新打了深井,取用十分方便,为省力,可以手摇取水。没过多久,村里通了自来水,连通着千家万户。柴灶大都保留着,经常使用的却是煤气灶,“咔嚓”一下,火苗就蹿了上来,方便快捷。

  屋西的煤渣路,也浇成了水泥路,汽车可以直接开到自家场地上。

  村民们都喜笑颜开。

(三)

  春去秋来,岁岁年年。

  村里从七户分成九户,家家盖起了楼房,2000年,因母亲催促,打报告,审批,我家也把平房翻盖成了别墅。年轻人或者考上了学校,或者外出打工,或者办了自己的企业……日子过得红火起来。

  村里的土地都由大户承包,村民无需在田头劳作,承包费一年一结。起初是外包种植草皮,最近改种粮食作物,冬春麦苗,夏秋水稻,吃的大米都是承包大户种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承包田无人机播种,无人机施肥,收割机收割……一派现代化的新农村景象!

  老人们在廊檐下喝茶聊天,每周,村里组织老年文化活动,发点小奖品,出勤率很高,其乐融融,乐在其中。

  2023年,屋西的道路拓宽,还画上了行车线,竖起了标志牌,与城市道路不无两样,城乡公交就在这里过。我家边上,还放置了一块大石头,上书:黄家浜。

  每次回家,满满的幸福感,更是,乡村变迁的自豪感!

   (作者系民进海宁市基层委员会原主委,嘉兴市、海宁市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黄加平
责任编辑: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