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寻“道”雄安
——民进会员于新区探寻教育家足迹的故事
在北京四中这座历史悠久的学校里,首任校长王道元先生以其卓越的教育实践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不仅曾担任国立北京第四中学校长,还与李大钊等校董共同筹建了志诚学校(现北京第三十五中学),在教育事业中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坚守正道,勇于创新,实践新学思想。王道元先生的一生与国家教育发展紧密相连,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教师和学子,其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至今仍激励着后来者。在先生的影响下,北京四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家,继续传承和发扬他的教育精神。
据北京四中校史资料记载,王道元先生祖籍河北安新县北冯村。随着我参加北京四中雄安校区的工作,我有幸接触到这段历史,走进北冯村,打开了一些尘封已久的故事……
一、雄安立校,首访北冯
第一次探访北冯村是在2023年9月,北京四中雄安校区启动之初。
我从2017年参与北京四中雄安校区筹建工作,就曾想到首任校长王道元先生系安新县北冯村人,一直计划找机会到北冯村探访,却因为众多因素迟迟未能成行。2023年春,我开始常驻雄安,随着对新区风土人情的了解,我下了决心要完成对北冯村的探访。
九月,学校终于迎来了新学期的钟声,我也得以从繁忙的校园生活中抽身,踏上了探寻的旅程。作为新区老友的雄安电力公司的工会主席黄生军先生,听闻我有意探访安新的教育名人,便自告奋勇作为我的向导。我们骑着摩托车,沿着淀边的乡道向着北冯村进发。时年夏天的白洋淀水量充沛,许多道路被水淹没,泥泞不堪。幸好黄主席对这片土地十分熟悉,带着我不断调整路线,最终我们拖着沾满泥巴的双腿,抵达了白洋淀南岸的北冯村。
尽管比导航预计的时间晚了一个小时,但我们在村委会意外地遇到了刘会计。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惊喜——北冯村村史馆。我们原本只希望能够搜集到一些口头传说,没想到这里竟然藏着一个记录着村庄历史的宝库。
北冯村是河北保定安新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建立地,很早便注意整理村史资料,内容相当丰富。在资料展陈中的重要人物部分,我们看到了王道元校长和四中名师刘景昆先生的照片资料,确定了两位先生都是安新县北冯村人。这下大家的情绪都高涨了起来,热心的刘会计和黄主席马上各想办法帮我联系王、刘两家在本地的后人,以期了解原住宅是否还在。由于王道元校长、刘景昆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前就离开了家乡前往北京发展,查找故居之事一时理不清头绪。第一次到访北冯村收获惊喜的同时也留下了遗憾。
二、再访北冯,启寻故居
两个月后的初冬时节,我们再次踏上了前往北冯村的旅程。这一次,团队中新增了一位对雄安教育充满热情的成员——工商银行白洋淀支行的魏行长。我们的目标是探访北冯小学,并考证作为王道元校长亲属的名师张子锷先生的身份之谜。
张子锷先生是北京四中的杰出教师,河北安新人,1955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的称号,次年又被评为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他的教育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好每堂课,教会每个学生”“教课要常讲常新,要把熟课当生课讲”等,如同教育界的箴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先生的教学生涯贯穿着对学生、教材、实验和习题的不懈追求。他坚持写四种教学笔记,深入校办工厂,将生产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退休后他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出版了《中学物理教学经验与体会》一书,将他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传承给后来的教师。
在村委会安排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北冯小学原名为北冯学校,位于北冯村南侧村边,始建于1903年,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王道元校长曾经是这所小学的校董。随后我们见到了王洪柱校长,他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北冯小学的历史沿革和现在的状况。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我从王洪柱校长处取得了南冯小学张光辉校长的联系方式,与王校长告别动身去不远处的南冯村。
在南冯村委会我们见到了张光辉以及村委会的会计,通过他们联系了张氏家族的几位长者。这些老人都是数十年前的年轻人,听长辈讲述过村里的故事,似乎有些印象,但又均无法给出肯定的结论。虽然没有得到确定的答案,但多一分希望就是令人欣慰的收获。我们与张校长相约,拜托他再在村里多帮忙寻找线索,多方打听,如有进展我们将再次拜访。
三、三访北冯,得寻先贤
第三次到北冯村,我们终于找到了王道元先生故居。此次与我们同行的是新区自媒体作家王伯民先生。
由于我们在两次探访北冯村以及在新区很多会议的发言中,均谈及北京四中与雄安新区的渊源联系,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新区的领导和群众开始谈论源自新区的教育先贤们。紧接着,好消息纷至沓来,王道元校长的故居尚在、张子锷先生是南冯村人得到了落实。
在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等领导的关注和推进下,故居修复工程得到了有效落实。特别要感谢的是王伯民先生,他不仅是北冯村人,也是北冯学校的学生,曾任安新县编委办主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退休后,王先生仍致力于安新县的历史梳理和文献收集,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细心和坚韧。他对北冯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特意前往北京与王道元校长的次子会面。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证实了张子锷先生是南冯村人,刘景昆先生也出生于此。
刘景昆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6年被评为北京市化学特级教师。他在50年代总结了中学化学的理论体系教学法,包括《分子运动理论系统及教学法》和《周期律理论系统及教学法》,对中学化学教学产生了广泛影响。1957年1月1日,人民日报以“人民教师刘景昆”为题介绍他,同年《人民教育》连续四期介绍他的教学经验。刘景昆老师的启发式教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教育贡献使他成为一代巨擘,千秋懿范。
在北京四中校园内矗立着刘景昆、张子锷两位名师的铜像,它们不仅是校园文化的象征,也是对教师贡献的深刻认可和尊重。这两位教师的铜像代表了北京四中的精神符号,体现了学校对教育工作者的崇高敬意。上世纪90年代,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雷洁琼先生亲自为这两位教师的铜像揭幕,以此表彰他们在基础教育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和产生的深远影响,激励后来的教育工作者继续为培养下一代而努力。
四、教育传承,新区同行
在对北冯村的三次访问中,我们逐步深化理解了王道元校长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影响。王道元、张子锷和刘景昆三位先生不仅是北京四中的杰出教师,还是同乡和同事。他们在该校的任教生涯中,共同继承和弘扬了王道元的教育理念。1919年,王道元先生撰写的《北京四中训诫》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标志着北京四中精神的起源。王道元先生的教育生涯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奋斗历程,也映射了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他所代表的一代教育家,其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是中国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他们的精神和教育理念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王道元的教育思想,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远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四中参与新区建设具有特殊意义,这里是北京四中精神的出发点。北京四中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教育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与新区共同成长,践行“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致力于精神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推动基础教育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民进北京四中支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