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民进艺苑 > 文学作品

董琴:我在太湖遇见您

发布时间:2024-11-28
来源:
【字体:

  安徽是茶的故乡。安徽太湖县地处大别山南麓,县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太湖县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属于江南茶产区,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安徽省名优绿茶产区。恰逢深秋季节,五彩斑斓的大自然格外悦人心目,建德茶研究会一行慕名前往太湖县参观考察。

  一路山清水秀,一行欢歌笑语,汽车在通往安徽太湖县方向缓缓前行,沿途很美,一会儿是一幢幢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一会儿是一座座郁郁葱葱的茶园风光。突然,我被窗外几个大字吸引“洪畈村——赵朴初长大的地方,洪畈村——赵朴初小时候喝的茶”,虽然广告味很浓,但也让我感觉这里一定有赵朴初先生的故事。

  赵朴初先生是民进会员仰望的存在,今天我有幸踏上这片土地,在太湖遇见赵朴初,遇见了初心的您。一种对这片土地的敬意油然而生,太湖,我与赵朴初先生在太湖相遇了。太湖因为有赵朴初而光荣,太湖诞生了一代宗师、佛教领袖、卓越的赵朴初先生而享誉寰宇。

  太湖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有太湖茶:“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舒州生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公元561年,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揖别少林,卓锡太湖狮子山参禅弘法时创制的“二祖禅茶”在当时也是颇具影响。其制作方法之流行,引得僧众争相仿效,县域之内基本达到无寺不茶,由此太湖茶与禅宗文化有了密切联系。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实行榷茶制,朝廷在全国各主要茶叶集散地设立管理机构,称榷货务,主管茶叶流通与贸易。在主要茶区设立官立茶场,称榷山场,主管茶叶生产、收购和茶税征收。共有稳定的榷货场6处,榷山场13个,通称六务十三场。太湖茶场为其中之一,且是比较大的茶场。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太湖场“旧制岁市茶八十万,受上赏。”年产八十万斤的茶叶,可谓巨量,朝廷自然会封赏。

  随着太湖茶的名气越来越大,有关太湖茶的历史记载也越来越多。分别成书于元朝大德年间马端临(1254—1324,江西乐平人)编撰的《文献通考·征榷考》、康熙年间沿革地理学家顾祖禹(1631—1692,苏州人)撰写的《读史方奥纪要》等等,还有官修的嘉庆年间《宋会要辑稿》、宣统末年《皖政辑要》《江南通志》以及一些地方志书里,都有记载。

  到了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太湖的茶叶品质较好,享誉皖西南,所产的“南阳谷尖”茶曾被朝廷列入户部贡品。

  太湖养育了一代“茶圣”——赵朴初先生

  赵朴初先生也深受中国茶界的敬奉,被誉为“茶圣”“茶佛”。他在故乡生活了十年时间,接受了启蒙教育。太湖县厚重的茶文化,给了他极大的滋养。

  赵朴初自诩为“茶篓子”,一生以茶外交、以茶交友、以茶抒情、以茶赋诗、以茶悟道,以欢喜心、包容心、平常心、慈悲心、报恩心,去喝茶、赏茶、品茶、颂茶。他对于中国茶叶事业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国茶文化的品位。他爱茶、懂禅、能诗、善书,其所留下的以茶为内容的诗文、书法作品,包括一些题名题词,达百余件,以茶表禅,借茶抒情,内容不仅写到中华茶,还写到世界各地的茶,展现出美好而多样的人间万态、异域风情,不仅是中国茶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佛教、文学、书法宝库中的瑰宝。他将中国佛教文化中“茶禅一味”,融入文学、书法领域,提升、丰富、凝练成为一种“茶禅诗书一味”,让人品味无尽。赵朴初在《敬题〈赵州禅师语录〉》中写道:“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吃茶去”,本来就是不争论、多包容,或对或错或好或坏,一句吃茶去,化解万千烦。对赵朴初先生来说,“茶禅诗书一味”不是个人的闲情逸致,而被他提高到报众生恩、行愿无尽的至高境界。

  朴初故里,太美太湖,禅茶盛誉。赵朴初先生对家乡茶叶情有独钟,曾为太湖县写下“千重山色,万顷波光”的赞美诗句。写有多首关于家乡茶叶的诗,是他留给家乡茶文化的瑰宝。1986年12月27日,赵朴初先生在饮过天华谷尖茶,欣然赋诗一首《咏天华谷尖茶》:“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并加自注:“友人赠我故乡安徽太湖茶,叶的形状像谷芽,产于天华峰一带,所以名叫‘天华谷尖’。试饮一杯,色碧、香清而味永。今天,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日本的宇治绿茶,都有盛名。我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名种甚多,‘天华谷尖’ 也于其中之一,比起驰誉远近的茶叶来,是有它的特色的。”不难看出,赵朴初表达了心中如海乡情,在向外界有意推介家乡的茶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天华谷尖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绿茶。

  赓续百年家风 “拜石”精神永存

  清道光年间,赵朴初先生先祖在太湖县寺前河建赵宅,人称状元府。1911年,4岁的赵朴初随父母回到状元府居住,在这里接受了启蒙教育。1920年离开状元府到上海求学。太湖县赵氏一族才俊辈出,赵氏家族百年良好家风,赵朴初的人格魅力,在家乡安徽太湖广为传承弘扬。

  1990年,赵朴初先生为报父母恩,携夫人回到阔别六十四年的家乡,特用母亲(名陈慧,字仲瑄,号拜石)的名字,捐资设立“拜石”奖学基金,用这笔钱的利息奖励家乡优秀学生和教师。1998年,赵朴初先生再次捐款20万元,作为固定基金,并赋“拜石赞”一首。“拜石”奖的设立,“拜石”诗的学习,激励家乡学子立志好学,回报家乡人民,极大地促进了太湖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拜石”已然成为一种精神,激励着太湖县师生刻苦努力。

  2004年10月,赵朴初先生灵骨归葬故里。为纪念先生的丰功伟绩,弘扬先生的伟大精神,并满足世人的要求,太湖县人民政府投资1200万元在先生老家寺前镇仿状元府建筑风格建设了赵朴初生平事迹陈列馆,即赵朴初纪念馆。该馆于2005年7月5日正式动工建设,2007年11月竣工并对外开放。

  赵朴初纪念馆面向美丽的花亭湖,依山傍水,环境幽雅,占地面积6公顷,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平面确定为“三进”“三纵”布局,入口门前有青石狮一对,侧有青石抱鼓,东侧设接官台,后院设计水井一口,以及马厩、花园等。建筑沿袭当地清代居室风格,粉墙黛瓦,马头墙,青石板内院铺地。

  一缕晚霞映入眼帘,回首再望,《拜石赞》诵读声在凤凰山谷中久久萦绕……

  不可夺,石之坚,

  天能补,海能填。

  不可侮,石之怪,

  叱能起,射无碍。

  其精神,其意态,

  俨若思,观自在。

  友乎师,石可拜。

  (作者系建德民进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建德开明画院秘书长)

作者:董琴
责任编辑: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