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民进艺苑 > 文学作品

黄加平:腊月

发布时间:2025-01-07
来源:
【字体:

  古人称农历十月为“寒月”,十一月为“冬月”,十二月为“腊月”,统称为“寒冬腊月”,“小寒”“大寒”节气均在此月,属于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你看,湖海之滨冷风吹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也折断下来,满目萧瑟,一派凄冷的景象。

  “腊”,古书上的解释是:“腊者,猎也,因猎取兽以祭先祖。”

  农历十二月之所以称之为“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传统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被称为“猎祭”。

  从古汉语上解释,“腊”与“猎”属于形近通假,于是,“猎祭”便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作腊月。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

  可能与“寒冬取猎”有关,后来许多战争都发生在“腊月”。唐代诗人描写战争的诗歌,许多就写了“腊月战争”。陈羽的《从军行》写了边塞天山的从军,“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军队声势浩大,却只见一片皑皑白雪。诗人写从军而不见军,写腊月之战而不述战,实为高妙之笔。

  杜甫写战争,更是棋高一着。他的《阁夜》,写的是一次大历元年的四川军阀混战的场景。开首两句:“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意为冬季日子夜长昼短,寒冬雪光明朗如昼,写出战争的特定环境,“寒冬之夜”跃然纸上。接下去再写战争场面:“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写“战”而不用“战”字,写“腊”而只取“寒”意,实际写的正是严酷的腊月之战。

  秦以后,把“腊月”中的“十二月初八日”定为“腊日”。相传这一天又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在释迦牟尼成道前,有信女向他献过各种米熬成的粥。所以到这一天,佛教寺院都会诵经,并且用香谷和果实煮粥供佛,取名为“腊八粥”,以后演变成一种民间风俗,至今未变。一到十二月初八日,许多公益组织和个人也会熬制“腊八粥”,里面的食料则更为丰富,有红枣、莲子、赤豆、小米等食材,然后分送给市民享用。社区里,还会上门送到孤寡老人的家里。

  这种“腊八”民俗,古时还是一个怀乡思故的节日。晋代江伟《答贺蜡诗》有言:蜡节之会,廓焉独处,晨风朝兴,思我慈父。我心怀恋,运首延伫。因此,在腊日或前一日,还有击鼓的习俗,称为“腊鼓”,象征驱除瘟疫、保泰安民和喜迎新春。

  农业上还把腊冬期施的肥,叫“腊肥”。通常以“羊灰”及“河泥”为主,“腊肥”具有提高土温、保暖防冻的作用。

  “腊月”一到,充满生机的春天就在眼前了。

  (作者系民进海宁市基层委员会原主委,嘉兴市、海宁市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黄加平
责任编辑: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