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民进艺苑 > 文学作品

朝元笔记:与永乐宫的千年对话

发布时间:2025-02-24
来源:
【字体:

拂尘轻叩殿门扉,千载丹青撞眼围。

碧落忽闻仙乐动,紫薇长共彩云飞。

金丝细引天衣皱,玉轴轻收帝座威。

摩挲不敢高声语,恐扰先人绘壁归。

——庚辰秋谒永乐宫观《朝元图》

  我常想,八百年前的某个清晨,当平阳府的画工们踩着晨露走进永乐宫时,是否也如我这般,怀着朝圣的虔诚触摸斑驳的宫墙。如今站在三清殿前,仰望着高达4.26米的《朝元图》,那些在光阴中浮沉的朱砂与石青,仿佛正在等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第一次见到永乐宫《朝元图》壁画是在1999年某个秋雨绵绵的午后。当自然光漫过残损的檐角,我走进三清殿第一眼看到的是块纯粹的石青色,那是一位太乙真人的侧身像。这一整块沉稳而静谧庄严的石青,瞬间使我肃然起敬。此刻,沉睡近千年的矿物颜料突然苏醒,帝君衣袍上的朱砂红竟泛着金属冷光,玉女披帛的石青里藏着细碎的云母。这颠覆了我对传统绘画的认知——原来《朝元图》的色谱里,藏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这让我感受到的是另一个神圣的世界。

  就是心中升起的这股神圣感,我像是被赋予了使命一般,让我在之后的数年时间里,不惜生命要将这满壁的中华神圣摹画在纸本上,以后能让这诸位神圣先贤们,走出这寺宇宝观的束缚,让他们周游列国,看看这八百年后的人间,也让各地各族的人们瞻仰华夏神圣先贤的圣容。

  在临摹永乐宫《朝元图》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面对这幅元代壁画,心中满是敬畏。画中人物栩栩如生,衣袂飘飘,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我仔细观察着每一位人物的神情姿态,以及每一笔的走势,尽力去捕捉其中的神韵,每一笔都需屏息凝神。随着线条的逐渐丰富,人物的神态也愈发生动。我沉浸其中,用画笔与诸位神仙圣者们对话交流。忘却了时间的流逝,贪婪地感受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体会那份宁静与纯粹的神圣感。

  三清殿的线描艺术是场静默的朝拜。东华帝君衣纹的钉头鼠尾描,在起笔处藏着千钧之力;太乙真人袍袖的兰叶描,转折间尽是魏晋风骨,唐宋韵致。这些律动流畅的线条,是千万次凝神静气,心手合一的结晶。这笔笔画出的衣带,展现的是技艺上举重若轻的从容,也是道教神仙的崇高风骨。

  在永乐宫文管所珍藏的修复档案里,我发现了1979年的摹本笔记。前辈画师用蝇头小楷记录着:“西壁第三铺天尊右手食指,线长二尺三寸,需一气呵成。”这个细节让我豁然领悟——传统线描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气息与心性的修行。从此夜以继日,几乎不分白天与黑夜,在丈八有余的一张张巨幅宣纸上笔耕不辍。直至身体能量消耗巨大,身形消瘦如髅,被医生强制入院,休息调养身体数月。

  技法上最艰难突破的就是整个大朝拜场景的复现。诸多位神祇、289身人物构成的宏大叙事,要求每根线条都成为整体韵律的有机部分。当摹到金母元君飘带与东公衣裾的交错处时,开始感受到手法与感受到的美感韵味不能合一,连续多日让我陷入焦虑。技术上的停滞不前和造型的复杂程度,致使我苦闷于难以破关。只好以读道家典籍来开解。直到有一夜读到《庄子·养生主》,“官知止而神欲行”的箴言如醍醐灌顶——开始调整心态,放下对形似的执着。让笔墨随气韵流动,那些纠缠的线条竟自然解开了。从此开始每天几乎都是毛笔自由驱动我的手在自然运行,这应该就是修行人的那种“感应道交”的生命体验。在整个绘制的过程中,才发现临摹是场精密的时空对接。每一笔都是与心神对应,与高纬度的契合,与道的顺应,从而达到与壁画中的诸位中华神圣对话,与元代先辈画工们的交流。

  多年后,在摹本绘制完成那日午后,夕阳将天空的云霞染成金红。我走出工作室,望着天空雨后的初晴,天上有两抹朱砂般的云霞在光影中渐渐交融,我心中忽然懂得所谓传承,不是简单的形式复制,而是让古人的艺术基因在当代血脉中重生。那些在矿洞中染蓝的指缝、在宣纸上磨厚的指茧、肘茧、无数个忘却睡意的长夜,此刻都化作《朝元图》里的一缕云气。我知道,当人们站在我的摹本前惊叹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朝元图》的华彩,更是一篇巨幅的《盛世朝元图》,是现代画工对永恒之美的朝圣之路。

墨海沉浮十载身,劫灰拂尽见天真。

已销铁线三千丈,来证丹砂八百春。

星斗暗随云气转,天章长与太乙邻。

寸心何惧成碑碣,要护山河色未沦。

——摹永乐宫《盛世朝元图》毕题记

  (​索宝新系民进会员)

作者:索宝新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