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熙彦和《楹联里的书香》
——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楹联,这门词约义丰、形小质美的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以其雅俗共赏的特性,广泛应用于辞旧迎新、婚丧嫁娶、风景名胜、建筑故居、社交礼仪等诸多领域,起着画龙点睛、传情达意、颂美铸魂的独特作用。然而,楹联常被视为应用文体,徘徊于传统文学研究的边缘,相关论著相对稀少,特别是面向青少年的楹联欣赏与教育的专著更为稀缺。在此背景下,楹联家徐熙彦的著作《楹联里的书香》脱颖而出,成为推动楹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贡献。该书以精选精讲为特色,结合实践探索,为全国楹联教育提供了精彩的“西安案例”。
徐熙彦先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西安开明书院院长,西安市楹联学会秘书长兼学术评审委员会主任。同为民进人,笔者有幸常向其请教传统文化。徐先生学识渊博,谈吐间“文光射斗”,令人如沐春风。一次同游宝鸡凤翔东湖,他驻足亭台楼阁,逐联品读讲解,将游学之旅升华为文化盛宴。为助我深入楹联堂奥,他慷慨赠予《对联文化研究》《长安联苑》等刊物,而获赠其亲编的《楹联里的书香》时,真可谓“如获至宝”,常捧读玩味,大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此书立意新颖,正如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李培隽以清代王文治联作序所赞“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其价值不言而喻。该书匠心独运,分为楹联赏析、理论思考、创作指导与实践探索四大部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与独到的探索。书中精选“一生必读的百副传世楹联”,从五言、七言至九十言,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之作,每联赏析一至二页,从作者、类别、出处到主旨、内涵、特点、意义及启发,言简意赅,精准深刻,深得楹联“惜字如金”之精髓。
我通过楹联刊物的学习了解到,楹联学者考究史料发现,唐代之前的联语存录非常稀少,作家创作的联语更为罕见。宋代文献记载的楹联开始变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朱熹。明代联语以春联的形式在全社会普及,有联语流传的作家有一百多位,其中有解缙、李东阳、杨慎、徐渭、汤显祖等名臣硕儒。清代楹联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联语大家群峰竞秀,有李渔、纪晓岚、朱彝尊、梁章矩、曾国藩、俞樾、钟云舫等。近现代联语仍然十分盛行,康有为、梁启超、鲁迅、郭沫若、赵朴初等皆有楹联佳作传世。联语在这些文学巨匠手中得到传播和发展。而徐熙彦的学术视野更加广阔,遴选也独具慧眼。正如其在《楹联里的书香》引言介绍百副传世楹联的作者:有朱熹、王夫之、魏源等思想巨擘;有郑成功、林则徐、左宗棠等民族英雄;有曾国藩、彭玉麟、张之洞等重臣巨公;有阮元、纪昀、郭沫若等学术泰斗;有傅山、郑板桥、顾复初、齐白石等才人名士;有秋瑾、黄兴、周恩来、熊亨瀚等革命先辈;有旷敏本、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名家,有孙髯翁、钟云舫、江峰青等楹联圣手;以及虽然在历史中湮没了姓名,却如联圣孙髯翁般“只诗卷长留天地;有书香付与儿孙”的佚名佳作。可谓:“百家争鸣,灿若群星”。他们用一生的治学与经世将“万卷书”与“万里路”熔铸成的一副副楹联,读罢多有“胜读十年书”的功效。这也是该书成为“一生必读”的原因所在!
十分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停留于史料罗列,或者以历史脉络剖析名家楹联作品。而是另辟蹊径,以“楹联为门径,国学铸精神”——由浅入深,从楹联之美发现汉语之美,引导师生从爱上楹联到爱上语文,进而厚植家国情怀。这种教育家的视角,使精讲更具引导性。书中百副传世楹联赏析亮点纷呈:如对“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是无情对的批驳;对曾国藩“战战兢兢,即生时勿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在书中、封面、书签上的三重推介等。无怪乎李培隽会长在序言中指出:“对楹联十美的梳理,特别是对长联秩序美的提法,对黄文中西湖天下景亭联多种读法的拨乱反正等,都极具见地。”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曾获得西安城门楹联一等奖的楹联家张志春,对联语理论有比较系统总结,即联语除了具有不可否定的文学性,还具有看似实用与现实连通的特征是仪式性,他认为联语的仪式性表现在:现场性、不可挪移的时空性、神圣性和传承性,发出了当代楹联界的陕西声音。而徐熙彦先生通过大量精妙实例,提炼出“楹联十美”,系统构建了楹联的美学基础。一是对称美:词性、结构、节律、嵌名等高度一致(如清秦大士“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二是音律美:平仄协调(如林则徐“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三是意象美:诗化语言,意境生动(如清傅山“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四是凝练美:高度概括(如于右任题张良庙“辞汉万户;送秦一椎”)。五是含蓄美:弦外之音,韵味无穷(如清徐宗干咏木炭“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六是识见美:启迪智慧(如张大千“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七是情致美:抒情明志(如清·范云甫“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八是雅切美:切题雅致(如清魏善伯题厕“成文自古程三上;作赋于今过十年”)。九是机趣美:巧思妙趣(如陈寅恪题抗战防空洞“见机而作;入土为安”)。十是秩序美:重复、渐变、规律(如孙髯大观楼长联)。这“十美”围绕楹联核心规则“五对一联”(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语义关联),共同构成了楹联艺术的审美核心。推荐解读佚名治学联“学问无穷,曾三颜四;光阴有限,禹寸陶分”中典故的巧妙自对与深刻内涵,点明“出处”乃楹联文化高度与魅力所在。特别是在楹联界首次指出孙髯翁题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之所以标志着长联艺术的成熟,在于孙髯翁创造出长联最核心的审美的“秩序美”:宏大格局“领得住”,风物历史“展得开”,深沉情感“拖得起”,结构节奏“分得清”,自对技巧“品得来”,可谓振聋发聩!徐先生教会读者品读之法,“重巧趣而淡巧技;重修辞而淡注释”,令人大有裨益。
本书另一核心贡献在于楹联创作方法的系统总结。徐先生结合自身创作实例,归纳出五大要点。一是把握主题,价值点睛:一语中的,内涵丰富(如为西安南门创作联体现时代精神与古城咏赞)。二是巧思制胜,灼见感人:立意新颖深刻(如关爱女孩联“人多为患;女少堪忧”)。三是善用典故,脱胎换骨:化用经典推陈出新(如获奖西安南门联“历千秋王气犹存,看古礼迎宾,日绕龙鳞,云移雉尾;甲四海春光正好,乐熏风得路,钟传燕语,鼓伴莺歌”化用杜甫诗句)。四是工能吸睛,反能生趣:字词的对仗工整与立意的反常合道(如“面赤若阳,心怀忠义何须酒;雪明如昼,夜读春秋不用灯”)。五是情怀为宝,创新为魂:注入真情,勇于突破。书中还专章详解春联与挽联创作,提出挽联贵在“评价中肯,情感真挚”,总结陈情追怀、地下相逢等具体方法,力戒千联一面等令我大受启发。
自2021年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实施以来,徐熙彦所在的西安理工大学附属中小学在楹联教育上成绩斐然,将楹联“场景化、舞台化、歌曲化”,滋养学子心灵。由其作词、谷建芬作曲的楹联进校歌作品《强国有我》,获民进西安市委会专职副主委王小玲高度评价,并呼吁在全市传唱,书写美育新篇章。此外,自2015年起,徐熙彦主持西安古城门全球征春联评委会,积极推动该活动并开展“城门文化小使者讲述楹联”活动,以楹联弘扬文化自信、讲述中国故事,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作为西安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陕西省楹联学会首届孙髯翁奖获得者、中国楹联学会楹联教育精英,徐熙彦先生有200余副作品镌刻悬挂于全国名胜景点、牌坊书院。他在楹联文化领域,集深厚的理论基础、丰硕的创作成果与广泛的创新实践于一身,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楹联界“大家”。《楹联里的书香》及其楹联教育实践,正是他推动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的生动写照。
(作者系民进西安开明书院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