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霏:师恩如炬,薪火长明
时光如矢,回首悠悠生命长河,那些陪伴我成长的老师们,恰似夜幕中熠熠生辉的繁星,照亮我前行的漫漫征途。从天真懵懂的孩提,到朝气蓬勃的少年,再到成熟稳重的成年,老师们以无私的奉献与深切的关爱,始终伴我左右。他们的教诲,似澄澈的溪流,润泽着我生命的每一寸土地;又像明亮的火炬,为我指引人生的方向,成为我人生旅程中最珍贵的瑰宝。
启蒙之光:语文老师与诗意的邂逅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每当念起这句诗,小学教室的暖阳便漫过记忆的堤岸。墙壁上的名人字画静静舒展,空气中浮动着墨香与粉笔末交织的气息,而我的语文老师刘晓慧,就像从诗卷中走出来的人。她身形纤瘦,总着一身素雅的连衣裙,黑发如墨色瀑布垂落肩头,自带一股温润的书卷气。
课堂上,她的声音轻柔婉转,仿佛山间清泉淌过石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她低回的吟诵里,李白笔下那轮清冷的明月,悄然照进我幼小的心灵。她会为我们铺展诗中的画卷:漂泊的游子在异乡客栈夜半惊醒,银白月光洒在床前,竟错认成地上凝结的寒霜。她引导我们触摸那份对故乡的牵念,那淡淡的哀愁如轻烟萦绕,让文字的温度第一次在我心中扎根。
这份对文字的向往,在学校作文比赛时愈发炽热。当《我的梦想》题目映入眼帘,我满心欢喜地将憧憬倾泻笔端,期待着收获认可。可发回的作文本上,密密麻麻的红叉却像一盆冷水浇灭热情,心情瞬间如坠冰窖,眼泪在眼眶打转,连窗外的阳光都变得刺眼。刘老师很快察觉我的低落,将我叫进办公室。窗外蝉鸣声声,她笑着递过作文本,眼中满是暖意:“孩子,你的梦想很动人,但作文就像画画,光有轮廓不够,得用色彩和线条让它活起来。”指尖带着淡淡墨香划过纸面,她逐字逐句点拨:“这里加个比喻,让梦想像星星般闪烁;那里用些拟人,文字便有了温度。”生硬的句子在她的指引下,渐渐变得柔软而生动,也让我读懂:好的教育,从不是简单的评判,而是耐心的雕琢与温柔的点亮。
后来那篇修改后的作文得了一等奖。站在领奖台时我忽然懂得:梦想就像未经打磨的璞玉,刘老师的指引正是让它发光的刻刀。她用诗意的语言为我推开文学的大门,让我知道文字不仅能记录生活,更能让情感长出翅膀。如今每当提笔,耳边总会响起她读诗的语调,眼前总会浮现那间洒满阳光的教室,那里有墨香浮动,有蝉鸣悠长,更有让新竹得以拔节的温暖力量。
智慧之桥:数学老师与思维的交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中学习紧张而忙碌,而我的数学老师杨宏之,便是那为我拨开云雾的引路人。他总带着几分严肃,身材清瘦,穿着熨帖的衬衫,黑框眼镜后的那双眼睛,总闪烁着洞察人心的睿智光芒。
他的数学课从不是枯燥公式堆砌,更像引人入胜的解谜之旅。那些曾让我望而生畏的公式定理,经他讲解都活了过来,变得妙趣横生。高二初学立体几何时,我像闯进迷宫,交错的空间图形在眼中成了乱麻,线、面、角缠成一团理不清。每次考试,立体几何题都像一块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成绩一落千丈。我开始焦虑,甚至对数学生出恐惧,连翻课本都觉沉重。
杨老师很快发现了我的问题。课后,他特意叫我到办公室,拿着亲手做的硬纸板立体模型,耐心地给我讲解线面关系、角度计算:“数学就像解谜,每道题都藏着钥匙,你要学会换个角度观察,用逻辑串起线索。”阳光下,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那些晦涩的定理仿佛顺着他的指尖,一点点钻进我的心里。
在他一次次点拨下,我的立体几何成绩渐渐有了起色。更重要的是,他让我学会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不是逃避,而是沉下心分析、解决问题。他常说:“思维就像宝剑,越在难题里磨砺越能变得锋利。”课堂上,他总爱抛出刁钻问题,鼓励我们大胆争论,哪怕说错也无妨。看着我们为解法争得面红耳赤,他总会笑着说:“这才是思考的样子。”
如今回想起来,杨老师的教导早已超越数学本身。他没有疾言厉色的要求,却用润物无声的耐心,让我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那把被他磨亮的“思维宝剑”,至今仍在人生的道路上助我劈开重重迷雾。
心灵之墨:书法老师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工作后,尘世的喧嚣总让我渴望一方安放心灵的宁静角落。偶然机缘下,我结识了书法老师方翔,也正因他,才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最真切的体悟。
方老师深耕书法数十载,行草隶篆诸体皆自成风骨。第一次见他挥毫,我便被深深震撼:只见他凝神蘸墨时气定神闲,起笔如惊雷初绽破纸而出,运笔似流水穿石绵延不绝,收笔若余音绕梁意韵悠长。一气呵成间,仿佛天地只剩笔墨与宣纸的低语。
初次握笔的我,满心好奇又手足无措。方老师将毛笔递到我手中,温和地说:“书法不只是写字,更是修身养性的修行。每一笔都要用心沉气,就像做人,得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稳稳当当。”
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我从横竖撇捺的基础开始学起,练字的过程难免枯燥,有时一个长横反复写几十遍仍难达其意,挫败感便悄悄爬上心头。每当这时,方老师总会笑着鼓励我:“书法之路如逆水行舟,最讲究时间的沉淀。急不得,慢慢来,坚持下去,笔墨自会给你答案。”
日子在笔墨香中流转,我渐渐领悟到书法的真正魅力。那一笔一画里,不仅藏着执笔运腕的技巧,更蕴含着古人“屋漏痕”“锥画沙”的智慧与情感。写字时,我学会摒弃杂念,让心沉静。看着笔下的字从歪歪扭扭变得工整舒展,内心的浮躁也渐渐被墨香抚平,多了份平和与笃定。
方老师教会我的远不止书法技巧。他以笔墨为我打开通往传统文化之门,让我在一撇一捺中感受汉字的风骨,在墨香氤氲中触摸文化的温度。如今,书法已成为我在喧嚣中寻得的宁静乐土,而这份由笔墨传递的文化力量,在心底扎下根,伴我从容前行。
师恩如灯,照亮人生之路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岁月流转间,我们在生活奔忙中步履不停,可每当回首,那些曾点亮青春的身影便愈发清晰。老师们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他们以伏案的灯火照亮晨昏,用无悔的坚守耕耘讲台;在我们迷茫时化作指路星,于成长中铺就通途。他们播撒的知识种子早已在心中生根发芽,长成支撑人生的繁茂绿荫,而那份对教育的赤诚与执着,更如不灭的火种,在岁月中代代相传。
这份薪火相传的教育情怀,恰是民进人共同的底色。作为素有“教师党”美誉的参政党,民进始终汇聚着无数怀抱着教育理想的耕耘者。而今,我们接过先辈手中的火炬,将老师们“立德树人”的初心深植血脉:他们曾用粉笔书写春秋,我们便以热忱续写华章;他们曾用师者仁心托举希望,我们便以使命担当守护成长,让这份跨越时光的教育热忱,在接力中愈发炽热明亮。
师恩从不是转瞬即逝的感动,而是融入生命的永恒力量。就像歌中所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或许我们未必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灯塔”,但一定能做传递光芒的“星火”:将老师们赋予的知识作羽翼,把他们塑造的品格当行囊,带着那份坚定的信念继续播撒向远方,让这份温暖与力量,永远在时光长河中流淌不息。
(作者系民进西安开明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