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民进艺苑 > 文学作品

曹小溪:三本会员证,叶脉承薪火

发布时间:2025-09-15
【字体:

  当民进八十年的风雨历程与延安民进四十年的坚实足迹在时光里交汇,每一段征程都镌刻着使命与担当。作为在民进家庭长大的“家二代”,那些浸润着组织温度的记忆碎片,早已串联成家族与民进血脉相连的长卷。此刻,愿循着时光脉络,细数这份跨越两代人的深厚情缘。

  时光回溯至2000年,我的母亲马建英作为市政协委员,第一次与民进组织“相遇”。那时的她总爱往几位民进文化界朋友的书房跑,红木书桌上摊开的古籍校注、茶杯里飘出的袅袅茶香,还有谈及文化传承时眼中跳动的火苗,都像磁石般吸引着她。母亲后来常对我描述,某次畅谈中,一位老会员指着墙上“以文弘业、以文培元”的题词说:“文化人的心,总要系在时代的脉搏上。”这句话像颗种子,深深地落在母亲的心里——她看着那些人用毛笔誊写提案时的专注,听着他们为乡村戏台修缮方案争得面红耳赤的热忱,终于在某个清晨郑重提笔,写下了入会申请书。

  自那以后,家里的饭菜中总飘着些许的“民进味”。母亲会带着油墨香的会议简报回家,边吃饭边讲起会员们为非遗传承人奔走的故事;周末的书桌前,她常常对着提案草稿凝神思索,铅笔在纸页上画满修改符号。有次我半夜醒来,还看见她在台灯下抄写整理民间谚语,笔记本的封面上,“民进”两个字被她写得格外郑重。父亲总在一旁静静看着,有时递杯热茶,有时忍不住凑过去讨论几句——那些关于文化民生的热切交谈,像细密的针脚,把“民进”二字缝进了家庭的日常。

  我的父亲曹伯涛在区文化馆工作,早就听说过民进会员们抢救陕北民歌的事迹。有次跟着母亲去参加民进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看到会员们踩着泥泞山路去村里教孩子们唱童谣,他回来后沉思了很久,第二天一早就对母亲说:“我也想加入,跟你们一起干。”2001年的春天,父亲拿着盖了章的入会申请表回家时,母亲特意炒了盘他最爱的洋芋擦擦,空气中弥漫着洋芋的焦香与花椒的麻香,就连碗筷碰撞的叮当声里都是默契。从此,他们成了会场里并肩坐着的“同桌”,下乡调研时相互搀扶的伙伴,连床头的书桌上,都并排摆着各自的会员证。当我看到他们为了一个乡镇文化站的设计图熬夜查资料,那个瞬间让我明白,民进不仅是他们的组织,更是滋养这个家的精神土壤。

  我的年少时期,民进的印记无处不在。是父亲下乡时带回的、会员们帮老乡卖出去的狗头枣,是母亲书房里堆成小山的、写满批注的提案汇编,更是每年春节家庭合影时,父母胸前那两枚闪闪发光的会员徽章。记得十六岁生日那天,父亲送给我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着:“民进人的心,要装着天地,装着百姓。”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他入会时老会员赠给他的话。2022年我提交入会申请时,特意翻出了那个笔记本,笔尖落在纸上的瞬间,仿佛听见二十年前父母写下名字时的心跳声——当我接过印着自己名字的会员证,指尖触到烫金的会徽,突然懂得这不是简单的接力,而是血脉里的精神基因在悄然生长。

  如今每次参加民进活动,看到会议室里与父母当年相似的场景——年轻会员们为社区图书馆建设方案热烈讨论,白发前辈拿着放大镜审阅调研报告,我的眼前总会叠印出父母的身影。有次跟着前辈们去偏远学校送图书,看着孩子们抱着新书笑靥如花,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讲过的,她第一次跟着民进组织去山区支教的故事。时光流转,故事里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那份“为文化立心,为民生代言”的热忱,始终在民进的血脉里流淌。

  八十年风雨兼程,民进的旗帜上写满了与国家同频的刻度;四十年扎根圣地,延安民进的足迹里印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民进八十年的光辉历程,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在革命年代,民进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奔走呼号、不懈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进会员们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而延安民进成立四十年来,更是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政议政,开展社会服务,为革命圣地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家的三本会员证,像三片叠在一起的叶子,脉络里都清晰可见“传承”二字。未来的日子里,这叶子定会抽出新的枝芽,在民进的大树上,继续向着阳光生长。

  愿延安民进的明天,如宝塔山的晨曦,永远明亮;愿民进的征途,似延河水的浪花,一路向前。

  (作者系民进会员、宝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科科长)

作者:曹小溪
责任编辑:吴桂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