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史长河中读懂民进人的担当
——我的民进故事
我出行总爱提只帆布袋。袋子一面印着八十年前《民主》周刊创刊号封面,泛黄的底色里藏着岁月的褶皱;另一面是纪念《民主》杂志复刊35周年的封面,明快的线条透着时代的鲜活。这是去年《民主》杂志复刊35周年的纪念品,随我一年有余,帆布纹路已磨得温润泛白。
同事见了常打趣:“姐,人家背的不是爱马仕就是香奈儿,你这帆布包跟气质可不搭。”我总笑说:“你不懂,这袋子可比名牌金贵多了。”指尖划过袋子上“民主”二字时,总像触到了80年前那群知识分子伏案疾书的热忱——这刻入民进人骨血里的专属印记,哪里是那些名牌所能比的?
还记得刚刚加入民进那年,作为文学爱好者,我被主委邀请参与《鄠邑民进三十年》编撰时,心里既忐忑又好奇。直到遇见童虎老师,那位年届七旬的老人,我才真正触摸到民进人血脉里的滚烫。
那天的阳光透过窗棂,在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童老师坐在桌前,老花镜滑到鼻尖也浑然不觉,正一笔一画在稿纸上批注。他是我高中同学的父亲,退休后主动揽下会史编撰,这已是他八方奔走、搜集资料的第三个年头。“您这把年纪,何苦这么拼?”我忍不住问。老人抬头时,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丫头,这不是拼,是本分。三十年风雨路,多少人把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不记下来,就真散在风里了。”
他手边的笔记本,边角磨得发毛,里面贴着几张褪色的老照片:有会员们扛着物资走进山区的背影,也有大伙儿自筹资金为乡村小学捐书时冻得通红的手。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会史从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生命在时代里刻下的年轮。“我学过档案管理,不如让我帮您吧。”话一出口,我自己都有些惊讶,可看着老人眼里瞬间亮起的光,心里蓦地踏实下来,无比笃定。
跟着童老师整理史料的日子,像在时光里穿行。二十多位退休老会员的口述被他一字不落地录成文字,连“那年冬天雪特别大”这样的细节都不肯遗漏;扶贫照片背后的故事,他翻着日历核对了三遍时间线。有次见他趴在桌上翻看旧文件,背脊弯成了弓,突然懂了什么是传承——不过是前人把故事捧在手心,再郑重地交到后来者手里。
史料搜集的过程中,越来越多默默奉献的身影逐渐清晰。闫胜永老师为找一位1988年入会、迁居外地的老会员,打了二十多个电话,终于在暮色里听到八旬老人的声音;杨晓静老师为核对抗疫救灾捐赠数据,往返统战部、民政局的路走了八遍,连小数点后两位都像数米粒般较真;刘会娥、杨望波、雷晓静几位老师校对时,单是“的地得”的用法就查了三版词典;李景宁老师则提着笔,把这些身影一一写进故事里,让默默的付出被更多人看见。
《鄠邑民进三十年》出版那天,童老师赠了我八个字:“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墨色落在宣纸上,洇着他掌心的温度,后来成了我案头最亮的星。
参与市委会四十年会史编撰时,听说莲湖区的原主委王珞琳已年过七旬,仍在为补齐工委初期资料奔波。为了核实一份1985年的会议记录,他顶着烈日跑了十几趟档案馆。按规定资料不能拍照复印,他就戴着老花镜,趴在档案柜前一笔一画地抄。我见过那本抄满的笔记本,蝇头小楷工整得像打印体,连标点都透着执拗。
那一刻,童老师说的“会史是有温度的”突然有了具象。这温度是王珞琳主委额角的汗珠,是他在大风里攥紧笔记本的指节,是为一个时间节点在风雨里再跑一趟的执着。
回想起会史工作会上,童老师说女儿总问:“天天翻老照片,又不能当饭吃,图啥?”杨晓静老师接话:“我女儿叫我‘历史拾荒人’。”刘会娥老师笑着补了句:“可这些‘旧东西’里,藏着咱民进人的魂啊。”
这魂是什么?是童虎老师七旬高龄仍在史料里打捞记忆的坚守,是王珞琳主委在档案馆里抄到指尖发僵的执着,是杨晓静们在平凡里把小事做到极致的较真。他们让我懂得,民进的历史从不是高高在上的丰碑,而是无数普通人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一砖一瓦砌成的长城。
今年是民进会史工作主题年,恰逢民进八十华诞。当我们凝心聚力推进铸魂工程时,我再次捧起《鄠邑民进三十年》,纸页间的温度突然漫上眼眶。童老师的殷殷嘱托还在耳畔回响,一字一句全是对后来者的期盼;王主委那本磨卷了的笔记本,仿佛还能看见他伏案的影子;深夜灯光里,伙伴们翻资料的指尖划过纸页,沙沙声像时光在低语……这些碎片渐渐拼成一幅画,是一代代民进人用热爱织就的年轮,更是八十载风雨征程中,“铸魂”二字在岁月里沉淀的重量。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我们或许不必再像前辈那样手抄资料,但“为历史存真、为时代留痕”的责任,需如接力棒般代代相传,我们要让这跨越时空的精神血脉,在新时代土壤里扎得更深、长得更茂。因为我们记录的不只是民进的故事,更是中国人在时代浪潮里守着初心砥砺前行的足迹。
就像我总提着的帆布袋,八十年前的《民主》周刊与今日复刊纪念在帆布上相遇,恰如一代代民进人隔着时空郑重握手。而我们与民进的故事,那些关于传承与担当的故事,既藏在帆布袋的褶皱里,也写在会史的悠悠长歌中,更将融入无数后来者的步伐,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永不褪色的赤诚与担当。
(作者系民进西安开明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