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琪萍:以艺为舟渡海峡,一片冰心系故园

10月19日,《民艺中国》活动在东莞南城启幕。我以艺术顾问身份站上讲台,将数十载两岸艺术交流心得与民间艺术创作感悟,细细讲给两岸同仁——既是传递民间艺术“同根同源”的共鸣,更是以大陆艺术家之名,做两岸心意的传情者。
活动汇聚了台湾近60位协会负责人与艺术家,夏瀛州先生及夫人秦立锦女士便是其中代表。当我双手捧上精心创作的《梅花图》,赠送给夏瀛洲及夫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题字映入夏先生眼帘,他指尖轻触画面的瞬间,眼底泛起的光让我心头一暖。那光里,是彼此读懂的坚守:是他毕生秉持一个中国原则、以文化为桥推动统一的笃行,更是两岸艺术家对中华文脉共同的守护与传承。
秦女士开心地说:“我喜欢,今日一见,果然像自家姐妹般投缘。”瞬间消融了所有生疏。
往后几日,我们总并肩穿行在东莞的街巷与园囿间,东莞可园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以“小巧玲珑、设计精巧”著称,是岭南园林的经典代表。
在可园,她指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设计惊呼“老祖宗的智慧太了不起”,讲起在大陆的见闻,语气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在南社明清古村落的青砖墙前,她拉着我的手说起闽南的岁时节俗,话语间的乡愁,恰好与我记忆中的故园重叠。那份亲昵,无关“大陆”与“台湾”的标签,只关乎“姐姐”与“妹妹”的家常与贴心。
此次交流中,两岸同胞还一同走进东莞博物馆、非遗展示厅、西溪古村、岭南美术馆与南城石鼓社区,在民艺的共鸣里彻底卸下距离。东莞博物馆内,有人对着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轻声感叹“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是一个脉络”;岭南美术馆中,两岸艺术家围着一幅水墨山水探讨皴法,不知不觉便站成了“一家人”的圆圈;漫步南城石鼓社区,有台湾朋友还擂起了中华传统的鼓声。拔地而起的高楼、便捷的便民服务中心,让台湾朋友不停感慨“祖国发展得太快了,这样的生活真让人安心”。我们头靠头拍照,分享零食时你推我让,聊起艺术理想时眼里闪着同样的光——原来“亲如一家”从不是口号,而是由这些细碎又温暖的瞬间串联而成。

分别那日,空气里都浸着不舍。当我轻声说“常回家看看,祖国一直关心你们、想念你们”,区尚彬先生瞬间攥紧我的手,眼眶泛红;有人反复握着我的手,掌心的温度烫得人鼻尖发酸;台湾的妹妹拉着我约定“下次一定要来台湾,我带你看阿里山、日月潭”。泪光闪烁间,没有隔阂,只有一句藏在心底的“舍不得”。
最难忘返程日的机场偶遇。年逾八旬的黄博钧先生远远望见我,脚步猛地顿住,泛红的眼眶瞬间盈满泪水。他颤巍巍地走来,声音哽咽得几乎不成调:“临别时我特意先走,就是怕看见大家分别会哭,更怕自己忍不住……没想到在这里还能遇见你。”话未说完,老人已泣不成声。我连忙上前扶住他,他的头轻轻靠在我肩上,像个舍不得姐姐的孩子——那泪水里,有骨肉分离的怅然,更有“一家人”再见无期的牵挂。我紧紧回握他的手,轻声承诺:“我们一定会再相见。” 我拍下了这张让人感动且难以忘怀、老泪纵横的照片。
数十载深耕两岸文化交流之路,我始终揣着“以艺为舟、以情为桨”的冰心。这份初心从未孤帆独行,而是在一次次与台湾同胞的相逢里,被亲情的暖流浸润得愈发滚烫。东莞这场《民艺中国》之约,正是“骨肉相亲”的动人注脚,尤其与夏瀛州先生、秦立锦女士“相见恨晚、亲如姐妹”的默契,更让我坚信:海峡能隔开山海,却隔不断同根同源的血脉。
这颗向两岸的冰心,从未因岁月冷却;这座以艺搭建的桥梁,只会因每一次相逢愈发坚固。我仍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前行,盼更多台湾“亲人”跨过海峡,在文化的共鸣里认祖归宗,在岁月的相守中,把“两岸一家亲”的故事,写得更暖、更长。
(作者系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