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江苏省委会建言二次发掘青墩遗址
助力探索江海平原历史起源
编者按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民主党派组织和成员围绕文物保护和发掘工作集智聚力,通过参政议政的方式,与有关部门一道,为保护文物、研究中华历史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带柄穿孔陶斧、带有神秘契刻符号的麋鹿角等重磅级文物出土,震惊了中国考古界。这些文物出土地是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南莫镇的青墩遗址。据悉,该遗址的发现对江海平原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日前,民进江苏省委会《关于争取青墩遗址二次发掘的建议》被列为本年度江苏省政协主席督办提案。
青墩遗址的首次考古发掘在20世纪70年代。受技术与方法局限,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导致整个研究逐步停滞、难以深入,如果能够二次发掘,将可能成为填补空白的重量级文化标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民进江苏省委会的提案应运而生。
民进江苏省委会调研发现,青墩文化遗址二次发掘工作面临一些困难。首先就是审批障碍。目前所有国家文保单位地下遗址的主动性发掘由国家文物局实施严格的申请审批程序,虽然江苏省文物局和地方党委政府已经组织力量提出了研究性发掘青墩遗址的申请,但能否审批通过还需要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支持。此外,青墩遗址这一江海平原的重量级文化标识符号,尚未得到社会各界应有重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其自身应有的文化地位不符。同时,配套支持工作推进困难。特别是一旦启动二次发掘,涉及青墩遗址原住民搬迁和青墩遗址文化公园的规划建设,投入较大,波及面广。
文化考古工作要求“探索未知、揭示本源”,青墩遗址二次发掘的意义与其相契合。对此,民进江苏省委会认为,要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对二次发掘的支持。组建青墩遗址二次发掘筹备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邀请国家文物局专家赴青墩遗址考察调研,对遗址二次发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评估,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该项课题申报立项,并对后续的研究和发掘给予指导和政策支持。
民进江苏省委会提出,要做好青墩遗址二次发掘的系列准备。制定二次发掘规划建设的整体方案,做好专业技术和其他配套工作准备;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聚焦二次开掘开展高层次学术论坛,持续推进保护性学术研究和利用,夯实理论支撑和学术研究基础;与宣传部门合力策划主流媒体专题系列宣传;邀请部分全国和江苏省政协委员赴青墩遗址考察调研,探索青墩遗址与江海文明起源之间的关联。
为进一步把青墩遗址打造成有形的文化遗迹与无形的文化影响交相辉映的文化新标识,增强文化自信,提振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民进江苏省委会指出,要合力打造青墩遗址保护与宣传的民生工程。与青墩遗址二次发掘同步,划拨专项资金,有计划实施对核心区原住民搬迁,启动青墩遗址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工程,建设青少年考古培训基地。
6月8日至9日,江苏省政协组织提案者、承办单位和部分政协委员赴南通,就民进江苏省委会提出的《关于争取青墩遗址二次发掘的建议》重点提案进行督办。
7万平方米的青墩遗址,到如今发掘面积不到百分之一,冰山一角的震撼和惊喜,昭示着江海平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如果二次发掘能顺利进行,我们相信,江海文化将会展示出它更加神秘迷人的风采。”民进江苏省委会副主委朱毅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