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让非遗“火”起来且“活”起来

——民主党派组织及成员建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发布时间: 2023-01-29
来源: 团结报
【字体: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民主党派组织及成员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成果显著 意义深远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11年,我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果。

  据悉,我国已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共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1557项,全国还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日益完善,制度健全,保护观念深入人心,保护水平不断提升。这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迷人的光彩。”民进会员、甘肃省皋兰县文化馆副馆长孙伶俐表示。

  责任重大 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蓬勃开展,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提交了《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提案》。该提案指出,当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融合发展和产业化经营落后、产品更新缓慢、非遗品牌影响力严重不足等问题。

  民建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柏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也深有体会。作为始终希望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让老技艺焕发新生命的专家,早年前经过多次调研,柏群了解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存在着分散化的问题,几乎都在唱“独角戏”而缺乏系统的“大合唱”。他克服诸多困难,联合近百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历时十年打造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实现燕京八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合唱”式的保护和传承。

  甘肃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时代甘肃省文化建设的一大命题。2022年,在甘肃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民进甘肃省委会在相关提案中指出,在非遗利用方面,当前还存在缺乏长远规划和统筹协调机制、保障措施有待完善、经费投入不足、研发力度不够等问题。“2006年,我国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目前为止,相关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尤其是专门机构缺乏、专项保护经费不足,专业人才缺少,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遇到的最大的瓶颈。”孙伶俐说。

  民进黑龙江大学支部主委、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院长郭孟秀则认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存在着与社会大众脱节的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应当被长期封存于非遗管理机构内,与社会大众相隔离。”因此,郭孟秀认为应尽快建立各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并与最新发布的文化数字化战略衔接,对社会开放共享。同时推动出版系列非遗项目普及性读物,增强大众的亲切感、认同感,厚植非遗的社会基础。

  不断发展 推陈出新

  长期以来,各民主党派组织和成员聚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致力于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建言献策。在《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提案》中,针对提出的问题,民进中央建议要坚持非遗生产性保护,平衡非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坚持功能多元方向,推动非遗产品向综合性文化产品和消费品转变;坚持外向型战略,实现非遗产业从“产品输出”向“文化传播”转变。

  2022年,民盟中央为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设立黄河流域戏曲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提案》,建议设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核心,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民间信俗协同并举的黄河流域戏曲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

  致公党中央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强沿黄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推动黄河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提案》,该提案针对沿黄河传统村落文物资源和民俗文化的保护提出,应该坚持历史与现代结合的方针,遴选一批在生产、建筑、饮食、娱乐等方面文化特色突出的传统村落,发掘文化资源、阐释文化背景,开展重点项目策划,着力构建沿黄传统村落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更好讲述黄河文化和沿黄传统村落故事。

  “水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特定的专业属性。”民建中央针对长江中游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与提升建言,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关于推进建立长江中游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的提案》中指出,要厘清职责权限,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体系,夯实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础依据;同时,要加强资金保障及长江中游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我们不仅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也要让它们‘活起来’。”民革北京市委会文卫体专委会副主任、93号院博物馆馆长蔺熠表示,只有将非遗技艺及其相关的中国哲学、中国美学和科学智慧全方位地以有趣、有料的方式传递出来,才能让非遗这篇美丽的中国故事真正得到年轻人的青睐。“下一阶段我们更要发挥科技的力量,利用AI人工智能、5G、边缘计算、AR/VR/XR,以及利用这些技术构成的元宇宙技术等,向世界呈现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

作者: 邱凌
责任编辑: 刘晓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