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细雪

发布时间: 2023-02-17
来源: 乌海日报
【字体:

  半夜醒来,窗外细雪霏霏,楼群的灯光和苍茫的远山迷迷蒙蒙。

  想起浮世绘中的雪景,谷崎润一郎的小说《细雪》,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他们的笔触都传达出细雪清新、空蒙、虚无、洁净之美,有一种淡淡的惆怅与哀伤,其唯美的意象表现出的物哀思想,堪称唯美艺术的极致。

  1977年冬天,我正在写下雪的作文,大哥提醒说:“注意到没有,下雪天比平时亮得早。”确实如此。四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夜雪后的黎明就比平时亮得早。那时,大哥当工人,我上初中。他业余读黑格尔,我课余学习门采尔素描,和地方科技报的主编合作编写儿童科幻故事。回想起来,真如梦幻一般。

  现在,大哥很少思考哲学了,但他那时谈论的话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致使我把黑格尔通读了一遍。读完之后,比较之下,更倾心康德哲学客观冷静的理想主义。这些哲学犹如天地间的细雪,成为我的精神背景。

  昨天,两个朋友分别发来虎丘的腊梅和大安绿梅的图片,想必在蒙蒙细雪中这两种梅花会更好看吧。

  一次小聚,书友问我《源氏物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说是一种哀伤而略带凄美的调子,似乎没有故事,紫式部也能写出一部大部头的作品。这种感觉也弥漫在川端康成的作品里。《牡丹亭》《红楼梦》也有,但《红楼梦》里不时有喧哗的声音,有点像年节的雪夜,多了些爆竹的声响、礼花的声色。

  最近思考构成文学作品的调子到底是什么?可能是糅合着作者性格、命运的精神背景吧?有似背景音乐。有时不期而然地觉得一个地区、一座山、一条河、一片树林、一条路、一个街道,也隐隐约约有一种调子,这种调子是人与天地、景物交互形成的意象基调和精神氛围。这也是一种极为有趣的现象。

  凌晨,细雪还细细地下,在洁白无尘的雪地上踏出第一行脚印。走在细雪上是无声的。缓步前行,生怕踏坏了雪,走乱了步子,犹如怕写坏了本来感觉很好的诗行。

  现在还在正月里,街道、树木还亮着过年的彩灯,彩灯上积了薄薄的细雪,显得更加娇艳清丽,“娇艳清丽”这写人的词用来写此时的景致颇为贴切。路灯下的树影也旖旎皎洁,宛若月宫的玉树。

  夜间悄然筛下的细雪,凌晨寂静无声的细雪,无人的树林、原野岑寂的细雪,有一种妙曼的柔美。这种美就是东方美学中的侘寂之美吧。

  细雪还让我想到寒山、拾得、良宽、一休这些佛门诗人,想到陶渊明、倪云林这些归隐的文人,他们和初春的细雪是相谐的,他们如同细雪,有时洁净而略带寒意,有时洁净而略带暖意。

  细雪还在细细地飘落。站在寂静无人的细雪中,很想成为寒山那样清寂而略带寒意、洁净又略带暖意的人。

作者: 刘朝侠
责任编辑: 刘晓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