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上海市政协委员周平红:不忘初心勇创新

发布时间: 2023-05-12
来源: 政协头条
【字体:

周平红

  4月18日,在静安区政协举办的“静·界”读书会活动上,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应邀作题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不忘初心,发扬大国工匠精神”的专题报告,并与听众开展交流。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高难度内镜技术,分享了多例在消化内镜领域获得国际好评的手术案例,介绍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内镜新技术。他用“匠心”和“创新”带领“中国内镜走向世界”,用“二十年磨一剑”诠释了中国工匠精神,令人感受到了走向世界的“中国创新力量”。

  周平红长期带领团队致力于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技术的创新研究,在国际上首创多项内镜新技术,创建内镜微创治疗消化道疾病技术体系,被欧美消化内镜学会(ASGE和ESGE)等制定的20部国际指南推荐为标准术式并在全球广泛推广,现已逐渐取代该领域的外科手术治疗。周平红教授领衔的内镜微创“中山标准”从被国际同行认可,到写入规范、改写指南,最终扭转了“国外专家说了算”的局面,有力地提升了中国消化内镜国际影响力。

  前不久,周平红被授予了“2022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初心

  学医和从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周平红出生在农村。他一直记得,一个夏夜,因为贪凉玩水而着了凉,肚子疼得不得了。情急之下,外婆请来一位赤脚医生给他扎针,肚子立马就不疼了。这次亲身经历让周平红对医生的印象特别好。“以前家里从来没有人考上大学,到了高中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高考志愿无论是大学还是大专,我全部填的是医学专业。”

  1986年,周平红从江苏考上了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拿着行李和录取通知书报到时,他才发现医疗系本科要读6年,“当时急得差点哭出来,后悔报这个专业”。后来知道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的学术地位后,就有了一个坚持读下去的理由,“这也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1992年,周平红大学毕业,因学业优秀被分配到中山医院普外科。“当时患者并不多,我有时上午开刀,下午就去图书馆看书。”后来,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急需“新鲜血液”,周平红就主动要求去学习内镜操作,想法很简单,趁年轻精力充沛,多掌握一门技术。2004年,医院从学科建设角度建议他一边做外科手术一边做内镜治疗,至此,“我才真正开始探索内镜微创治疗消化道疾病,并潜心钻研”。

  匠心

  将内镜治疗“禁忌症”改写为“适应症”

  传统内镜手术只能切除2厘米以下,表浅的黏膜层消化道早期癌。一旦在内镜下发现2厘米以上的肿瘤,只能分片分块切除。这意味着肿瘤有可能在胃肠壁上有残留,而导致复发。

  2006年,周平红和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浅表早癌,目的就是树立内镜下微创切除的“金标准”(整块切除),将肿瘤完整地切除下来,其优势在于提供完整而准确的病理学诊断,而且保留器官的正常功能。比如说,早期胃癌和食管癌的消化道手术创伤较大,而ESD可以保留胃和食管,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非常高。不少患者经常开玩笑称他为“周扒皮”,周平红欣然接受,“其实这也是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最通俗的比喻”。

  随后,周平红和团队又将目光瞄向消化道黏膜下的肿瘤。为了把长在胃壁和食管壁夹层中间的肿瘤切掉,就要先把黏膜“扒开”,取出肿瘤后再缝合,这就是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SE)和全层切除术(EFR)。贲门失弛缓是一种少见的神经源性疾病,病人在吞咽食物时无法正常松弛,导致食物难以通过贲门到达胃腔,进而出现无法进食,最后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消瘦,甚至死亡。2010年,周平红和团队开展了中国首例经口内镜下贲门环形肌层切开术(POEM),通过内镜在非常薄的食管壁中间打个“隧道”,将内镜插入食管壁中间,切断食管肌层保留食管黏膜完整性。在开展隧道内镜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基础上,他和团队继续创新了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被业界认为是推动内镜技术进入固有基层肿瘤治疗时代的标志。这两项新技术,还直接推动了国际指南将内镜治疗的“禁忌症”改写为内镜手术的“适应症”。

  近年来,来自欧美和日本等廿多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选择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进修学习,同时,美国、德国和埃及等国家的50余名国外患者,也选择在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微创治疗。

  周平红认为,正是他和团队恪守的“四勤精神”: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行动、勤于总结,成就了“中山标准”,就是在学习先进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及时总结治疗经验,写入规范,改写指南,造福患者。

  信心

  以不断创新立于世界专业领域中央

  以往,消化内镜被认为只是一种诊断的工具,如今,消化内镜已经成为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外科手术刀。对于胃肠道肿瘤,消化内镜可以切除早期病变,也可以针对晚期食管癌或胃癌所导致的梗阻,放入支架打通“通道”,解决患者的进食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消化内镜治疗已经突破了年龄、病种和消化道管壁的限制。“对我们来讲,只要是内镜所能触及的范围,就是内镜治疗的阵地,也是内镜科研的领域。内镜下的切除手术,目前已经做到了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由器质性疾病到功能性疾病的突破。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后期,可以说是西方国家独领风骚。但最近20年间,中国内镜医生奋发有为,已经站在了世界消化内镜切除治疗领域舞台的中央。”周平红说。

  作为一位消化内镜专家,虽然面对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但周平红仍坚持科研创新,对“医研企”协同创新更是乐此不疲。

  周平红说,二十多年的内镜微创切除治疗实践,令他对内镜微创理念不断有新的认识:一是内镜下的治疗达到的疗效必须等同于外科手术。什么叫微创?就是快速、安全、简便。这些年我们开发了内镜治疗的器械,比如说集九大功能于一体的all-in-one圈套器就可以实现微创的特色治疗。二是内镜下的治疗既能保又能切。不仅要保留器官功能,对于需要切除的器官必须做到同时切除。比如说胆囊疾病,胆囊是胃壁腔外腹腔的器官,如果说胆囊结石患者胆囊收缩功能比较好,就可以给他做保胆取石的手术,但假如胆囊没有功能了,也能给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手术。第三,真正的微创治疗,对患者和医生而言都必须 “微创”。这就要求开发新型的器械和操作平台,来减轻医生负担,缩短手术时间,才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提高内镜治疗的疗效,“这就要求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协同,开发真正适合于内镜微创治疗的平台和器械,满足临床需求”。

  恒心

  为推广消化内镜“分级诊疗”模式鼓与呼

  如果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消化道肿瘤5年生存率可以得到很大提高。以早期胃癌为例,内镜微创治疗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周平红注意到:我国消化道早癌发现率低,绝大多数是出现典型症状才就诊;随着人群消化道早癌筛查意识提高,内镜检查量逐年增加,但国内大部分地区缺少培训合格的内镜医生,基层资深内镜医师稀缺,早癌诊断水平高的专家级医生更是严重缺乏;内镜检查质控监管流程存在诸多管控不到位之处;各级医院上下欠联动,不同地区内镜诊疗水平有差距,上下联动和双向转诊实施并不完全顺畅等。

  为此,周平红在今年年初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提交了“关于应用5G 内镜智能信息平台,推广消化内镜‘分级诊疗’新模式的提案”。他认为,消化道早癌筛查刻不容缓,应倾斜卫生资源,制定政策法规支撑消化道早癌筛查,构建消化道早癌筛查和防治体系。建立以区域三级医院为核心的消化专科联盟,设立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提升区(县)域医院信息化水平,实现指标实时监测、远程指导等功能,重点提升区(县)级医院的内镜诊疗能力,并开展健康科普,提升大众和患者树立筛查意识。

  周平红建议,开发包括预约导诊系统、图文报告系统、洗消追溯系统、宣教随访系统等在内的5G内镜临床智能信息平台。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宣教及远程管控,提高术前准备质量;检查过程中实现实时质量监督,结合诊疗新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内镜下疾病检出,同时辅助完成手术决策;检查后进行患者短期和长期随访追踪。同时,推广“一中心,三统一”消化内镜分级诊疗新模式。即以区域标准化诊疗中心平台为枢纽,推动区域内医疗机构间统一诊疗标准、统一调度资源、统一监管质控,最终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上下联动,全面掌握区域内消化内镜诊疗整体状态与趋势,动态监管各级医疗机构消化内镜诊疗质量,并通过5G远程教学平台、AI辅助监测、医学模拟教学模型的组合支撑,指导青年医生开展内镜实操课程学习。“最终,通过搭建国家—省—市—县架构平台,提升平台赋能消化内镜诊疗的水平,助力国家分级诊疗政策落地。”

  对于荣获“2022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周平红表示“特别开心”,因为这是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奖项之一”。获得这个奖项,既是对他以往几十年临床工作的总结,也激励他树立更远大的工作目标,继续开展并开创更多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造福患者。理解和传承吴阶平院士所言“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医学精神,无疑是周平红的毕生追求。

作者: 钟珊
责任编辑: 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