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沈嘉禄:万花筒里上海人

发布时间: 2023-05-22
【字体:

  上海人是一道流动的风景,他一直在路上,从精神的原乡出发,奔赴理想的彼岸。

  上海城市精神中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内涵,这是历史的赐予,也是上海人的品性和智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上海人与外来移民不期而遇,相向而行,从磨难与挫折中懂得了担当与尊重,也懂得了急流勇退和敢为人先,赢了绷得住,输了扛得起。

  在异质文明的冲击下,本土文化经历了一次次淬炼和淘洗,呈现春风化雨,皓月当空的景观,形成人才辈出、各领风骚的激励机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是厚道;“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笃定。上海人豁达和淡定,使整个群体有了足够的韧劲和内生动力。

  上海人的概念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数。在战争乌云的笼罩下,在财富神话的诱惑下,进入上海的移民有的选择在租界落脚,有的只能在城乡接合部栖身,殊途同归,克绍箕裘,跻身城市主流群体,造就了这座城市杂糅、交融的移民文化。这是上海的文化特质和格局,也是区别于中国其他大城市的鲜明特色。在共存、共建、共享、共荣过程中慢慢炼成的上海人的品性,在此后的历史节点上常常闪烁耀眼的光彩。

  “上海人”又是线性的历史过程,他们是岁月的沉淀,是风云激荡、山海日暖的产物。上海,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上海是革命圣地、理想孵化器,是中国工人阶级崛起并吹响时代号角的前沿阵地,也是封建遗老、失势军阀退避归隐的温柔乡、风月场以及冒险家的乐园。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人,每个老虎天窗,每个十字街头,每个春风沉醉的晚上,每次跑马厅香槟票的发布,每场罢工罢学风潮,都充满了戏剧性与不可预知性。贤良,奸佞;智者,愚夫;革命先驱,叛臣逆子;工人领袖,黑帮老大;前清遗老,留美学童;文学青年,洋场恶少;亭子间舞女,白相人嫂嫂;卖花姑娘,罗宋瘪三;地下党,包打听;传教士,一贯道……都有交集的机会,都有重叠的可能,都有逆袭的演变。英雄不问出身,时间打磨一切。

  上海的传奇不可复制,犹如一个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上海人是一道流动的风景,他一直在路上,从精神的原乡出发,奔赴理想的彼岸。

  随着上海旧城改造的推进,社区的结构与成分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市民生态不复存在,老旧的规矩、习惯与观念遭到了覆盖或改写,上海人必须跟上形势发展,重建市民生态,方能在健康、祥和、快乐的社区里安置自己的灵魂。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要真正实现国际化和现代化,需要我们从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演进。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建设至关重要,公共事务需要更多人的参与,讲述与倾听,沉默与遐想,都应得到尊重。新一代上海人成长起来,他们对城市认知的速度刷新得非常快,他们的眼光更加国际化。

  近三十年来,有不计其数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和作家为上海、上海人写过“传记”或“传奇”,在不同的时空彰显各自价值。每个著述者都能凭借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生活经验,通过独特的视角进行审美和讲述。

  上海人为这座城市奉献了聪明才智和毕生心血,也暴露出许多性格缺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省人、外国人常常将上海人与他们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成长环境置于同一水平线上进行观照,平行的世界,透视的角度,有助于认识上海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遗憾的是,在万花筒里旋转的上海人,其优点与缺陷总是被放大、扭曲。好在大多数上海人尚能保持清醒头脑,时时审查并反省。这份文化自觉使上海人保持足够的风度和自尊,能够与历史对话,向未来瞻望。

  对上海人的考察与分析,只能在特定的时空抽取一张张切片,定格一个个瞬间,努力寻找剧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时候我拿起一张泛黄的明信片或老照片,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者在图像隐秘处埋伏着的蛛丝马迹,即刻转化为“在已知中探求未知”的激动。

  解析上海人,不能绕过让上海人骄傲或尴尬的历史,不能随意改写造成上海集体性格和市民生态的内在逻辑,将作为个体生命的上海人置于宏观面的上海人中间进行对比,或许更有戏剧性和典型性。作为有一定小说创作经验的我,对这样的研究流连忘返。我非常享受在历史天空上的一圈圈侧飞。

  最近三年来,上海人的形象更加饱满,性格更加坚韧。对上海人给出恰当的评价,是文化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能为上海和上海人写这样一本书,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是十分重要的,为之付出加倍的心血也是值得的。

  这本书是应南京大学出版社约请而写的,他们有一个庞大的计划:请每个省会城市的一位作家来写一写这座城市的人。蹑足其间,与有荣焉。主持这一项目的专家老师可能认为我爱这座城市太深。没错,我爱上海,更爱上海人。

  (本文节选自作者《上海人》自序)

作者: 沈嘉禄
责任编辑: 张禹
>